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1:39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二 思品政 四年级.doc(39.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二 唐代以来的山里的客人 畲族,现有 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 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 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 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 书。舍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 语文。 大兴安岭中的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人口 2631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钠河县 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 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资源丰富、山河秀美。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备地区鄂温克族的 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 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 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 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 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 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文,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敖鲁古雅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 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唐宋来此的穆斯林蕃客 回族,有人口 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 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 13世纪蒙古人 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 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 婚等多种因素,井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 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 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 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 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武陵山中的居民 苗族,现有人口 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 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 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 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摇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 50年代 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 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 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沿袭分明的满族 满族,现有人回 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 全国备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代称 “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革末)(革曷)”,辽、宋、元、明几个朝 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 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 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文。满文是 16世纪 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 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 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现有人口 1802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 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会等地。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属热带山区,土地肥沃,雨且充沛,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 林。这里盛产茶叶,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自古以农为生,旱稻、 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 “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 第 55个民族。 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 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 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普 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天山脚下的歌舞民族 在中国西北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 7214431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 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 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称为“韦纥”、“乌纥”、 “袁纥”、“回鹃”、“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 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 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 184公 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 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 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以服饰相区分的瑶族 瑶族,共有 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 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 1O00至 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 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 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 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 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 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 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音阶文字传承文化的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 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聚居地带群山耸立,河流纵横。高山深谷中散布着许多湖泊和平坝(盆地),构 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 为彝族,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 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 节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孝、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 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 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牧业。 岭南的土著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 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 他们的主要聚居区。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壮族聚居区地处岭南西部,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这里气候温和, 雨且充沛,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 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上”、“布依”、“布曼”、“布雅依”等 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文。古文字是“模仿”汉字 《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相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 50年代,根据 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 用。 冶铁制刀保安族 保安族,有人口 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 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 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 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 甜味美的冬果梨和簿皮核桃尤为著名。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的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 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 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 作“保安刀”。 红水河畔的布依族 布依族,现有 2545059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 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 (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 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 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重要林区之一。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上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 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 “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克,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 50年代创制了布依 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东北的居民朝鲜族 朝鲜族,有 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莫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 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 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 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