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三
擅长建筑的侗族
侗族,有人口 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
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茶,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
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
“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文。原无民族文字,20世界纪 50年
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
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
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
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天山与盆地间的柯尔克孜
柯尔克孜族,现有人口 141549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
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
柯尔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东南部是塔里木盆
地边缘的绿洲。由融雪汇集的克孜勒河、盖孜河、廓克沙尔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高山周围
与河流两岸是一片片丰美的草原,适宜畜牧业生产。部分河谷盆地,还可以灌溉垦殖。柯
尔克孜族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经济生活。
柯尔克孜族,汉代称为“坚昆”、“鬲昆”,南北朝称为“结骨”、“契骨”,唐代
称“黠戛斯”,辽金称“纥乞斯”,元代称“吉利吉思”。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
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分南北两种方言。自历史上全民
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
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己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
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三弦琴“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刺绣、雕刻、织花,金银饰器等传统工艺,也有自己
的特色。每逢年节,柯尔克孜族就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庆祝。
说东巴文的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
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车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
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
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 2700米。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丽江北
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玉龙山区
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 40多个
品种。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
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
形成了著名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珍贵的雪茶
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山麓中东乡族
东乡族,有人口 37387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
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
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
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境内山峦沟
壑,星罗棋布。这里盛产的农作物马铃薯,以沙而甜,含淀粉高而闻名。唐汪川的桃杏,
有白兰瓜的醇香。
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和西北回族相似。人人喜唱“花儿”民歌,
曲调高亢嘹亮,自由奔放。东乡族民间还流传很多叙事诗和故事,其中著名的有长诗《梅
拉尕黑和马成龙小姐》以及故事《白羽飞衣》等。每年秋天,村民们常举行各种文艺、竞技活
动。
百越后代水族
水族,现有 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
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
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后来时与壮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僚”。北
宋时在水族地区设“抚水州”。“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
家苗”、“水家”等。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
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全文,但只有 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水族有自己的历
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夏历八月底到十月初有
四个亥日,是水族各寨轮流过年的日子。水族过年称“借端”,十分隆重热闹。届时敲响
锣鼓,吹响芦笙,还举行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
深山老林中的景颇族
景颇族,有人口 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
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 15O0至 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捕木和备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
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俗称牛肚子果)、芒
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氏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
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时期,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这些”、“野人”等名
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末
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冰峰下的居民——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人口 3353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
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
有海拔 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 7546米的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
格峰,终年积雪,冰川高悬,险峻奇丽,仪态万千。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
连绵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这里。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
垂帕米尔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这
里便成了东西丝路的孔道。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
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
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
的是用鹰翅骨做的短笛“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还以善
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马上游戏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
乐活动。
怒江畔的古老居民——怒族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 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
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
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自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
能通话。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普遍会讲傈僳语。
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怒族地区山峦重叠、江河汇聚。从旅游观光的角
度来看,这里数不尽、望不完的奇峰怪石、飞泉瀑布、激流险滩、古树龙竹,确实令人目不
暇接、流连忘返。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讲,这里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却给怒族人民的生
活造成了重重困难,致使其社会发展相当的迟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以花木枯荣为时序、
靠结绳刻木传递信息、以刀耕火神为耕作方式等许多人类远古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仍能时时
映现。尽管如此,勤劳勇敢的怒族人民始终与大自然搏斗和抗争,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不
断改变着历史,创造着新的明天。
金帐汗国的商人——乌孜别克
乌孜别克族,现有人口 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
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源于 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撒
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
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
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由于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城镇,从事商业、教育、科技和手工业,少部分居住在北疆的
从事畜牧业和散居在南疆的从事农业。长期以来,乌孜别克族与维吾尔族人民杂居在一起,
共同生活,在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渐渐形成了在风俗习惯、饮食起居、宗教信
仰等方面彼此相近的特点。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
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乐器大都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
妇女善刺绣,喜欢在衣边、床单、枕头和花帽上绣刺备种图案,十分精美。
西南边疆的先民——德昂族
德昂族,有人口 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
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景颇、傈僳、
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
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
族。
德昂族居住分散,并与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的汉、傣、景颇、佤等民族杂居。因此,
受这些民族影响,特别是受傣族的影响较深,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
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
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
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有三种方言,不少人通晓俸
语、汉语或景颇语。
草原骄子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 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
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
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
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
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
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
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话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
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请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
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
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归化的民族——俄罗斯
俄罗斯族,有人口 13504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
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
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 200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在 1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
进入 19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归化族”,他们
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
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
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
布拉棋)。中年人多穿汉族服装或西服。年轻人则爱随社会的潮流,喜欢穿时装。
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
居住城镇的俄罗斯族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住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从事
农业、园艺业、养蜂业和捕鱼业。俄罗斯族人文化素质较高,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较多。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