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1:39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四 思品政 四年级.doc(4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四 河西走廊的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人口 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 固族乡。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纪 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 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纪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 个单一民族。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 “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 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 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蔽天盖日的原始森林,生息着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和野生 植物。在祁连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其中,裕固族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 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族(一称尧呼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 固族自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主要 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 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 具。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结绳记事的珞巴族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 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 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 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 直到 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 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百级梯田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人口 1253952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布都”、 “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内部又分哈尼、碧卡、 豪白三种方言。20世纪 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 800至 25O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棉田。他们根据 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 田文化”。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 带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藏族 藏族,有人口 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 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 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 130多万人 口中,藏族占 9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 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 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 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耙和酥油是农牧民的 主要食品。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 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 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公元 641年,藏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促进了藏族文 化的发展,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 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 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 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 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 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 13 至 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 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独龙族 独龙族,有人口 581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 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 “独龙”、“迪麻”等。“俅人”、“俅子”、“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 5000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 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多雨而潮 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凤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 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征。 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 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文,部分 通晓汉语。 独龙族勤劳、勇敢,有着优良淳朴的道德观念。重信用,尊诺言,是独龙人的传统美 德。他们的住房从不加锁;粮仓门上仅横竖插上几根树枝作记号,从不但心被盗。独龙族 还十分好客重友,一家有事,全村来帮,相互馈赠,毫不吝啬。如今,现代生活虽然改变 着独龙人的面貌,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依然保存。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有人口 696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 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族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两大山脉。大兴安岭由 东北向西南斜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小兴安岭沿黑龙江上游 斜向东南,山势平缓。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 松、桦、柞、杨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特产品和药材。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游猎在 这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 50年代,他们才走出自桦林,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 “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 “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许多人还兼通汉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 并在上面雕绣备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京族 京族,现有 18915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历尾、山心、巫头潭吉 4个 自然村。 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除有 700多种鱼之外,尤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耕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关岛等地定 居,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 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 “黑真”、“赫真”、“寄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文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 40多岁以下的 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过萨满教。 赫哲族生活的地区山清水秀,河汉纵横,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过去民 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主活地真实描绘. 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 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门巴族 门巴族,现有 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 门巴族聚居区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 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且丰富,四季常 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过去,由于山川阻隔,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外界人很 难涉足此境,令人们十分向往。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13世纪, 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 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 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 教。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 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望果节。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 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 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15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 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文。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 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 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 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传统和秉赋的 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塔塔尔族仰信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土族善饲养 瓜果满山香 土族,现有人口 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 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 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 蔬菜瓜果。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蒙古尔”、“察罕蒙古”、“土昆”、“上 户家”等多种他称。土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唐宋时期的“吐 浑”、“退浑”,元代的“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土族成了他们统称。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又分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部 分土族兼通汉语和藏语。土族无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藏文。 土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期从事畜牧业,尤以养羊业最为发达。大约明代以后,逐渐 改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但至今土族家家户户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惯,并精于饲养。 土族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有《羊颂》、《拉仁布与且门索》等。土族人民喜爱喝花儿,传 统的“纳顿”堪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薛延陀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 在漠北土拉河流域,从事游牧、役属于突厥。隋大业元年(605),铁勒诸部奋起反抗西突 厥暴政。 唐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大乱,乙失钵之孙夷男率领其部帐 7万重返漠北鄂 尔浑河流域,暂时于东突厥颉利可汗(620~630在位)。时颉利攻乱,薛延陀联合附近九 姓铁勒中回纥等部共起反抗,受到突厥北边铁勒诸部落的拥护,共推夷男为首领。此年, 唐太宗派将间道持诏书,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受命,遣使入贡。次年夷男联合同 纥助唐朝攻东突厥,立牙帐于鄂尔浑河南郁督军山,胜兵 20万。汗国疆城东起大兴安岭, 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阿跌诸部。 东突厥破亡后,回纥势力壮大,立牙帐于土拉河上,但仍附属于薛延陀。当时,唐朝采取 扶助回纥抑制薛延陀的政策,贞观十二年,下诏封真珠毗伽可汗二子大度设、突利失为小 可汗。翌年立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南,名义上使其统治内迁 河套南的东突厥旧部,实际上是监视薛延陀。因此,引起夷男疑惧,于贞观十五年乘唐太 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李思摩,直抵长城,在山西朔州遇唐将李 勣大军,大败而归。次年,夷男遣使于唐,献马 3000匹,谢罪请婚。唐太宗以绝婚挫其势。 贞观十九年(645),夷男死,嫡发拔灼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他乘唐太 宗东征高丽末还,引兵攻河南朔方郡,但唐朝有备,引兵北退;其内部因多杀贵臣,遂 致骚乱。贞观二十年,多弥可汗知大势已去,自行遁去,后被回纥人所杀;国人另立夷男 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遣使向唐朝表示“愿保郁督军山”。唐遣将李勋征伐, 遂灭其国。咄摩支于当年降唐,封后武卫将军。原属薛延陀统治的铁勒各部附唐,“请置 唐官”。贞观二十一年,唐于其地共置 6府 7州,各以其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又设燕然都 护府于单于台(今蒙古呼和浩特西)以统上述 6府 7州。于是大漠南北约属唐,而回纥于 铁勒诸部中始独强。 嫩江两岸达斡尔族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 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 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 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 言。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 萨克、鄂温克语。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由于音译不同,曾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 古尔”等不同的写法。“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 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