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1:39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五 思品政 四年级.doc(3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五 迁自中亚的撒拉族 撒拉族,有人口 87697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 新疆等州县。 撒拉族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沿岸,这里气候温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 长,适于小麦、青裸、养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长。“循化椒”是驰名的土 特产。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 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 “撒剌”、“沙剌”、“沙剌簇”、“萨拉”、“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 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 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 出现于甲骨文中的羌族 羌族,有人口 1982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江县。其余散 居在江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 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 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猫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文)。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 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先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 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古濮人的后代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 8228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 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 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地处海拔 1500米至 2300米的亚热带山区,群山峻岭间密布着参天蔽日的原始 森林。这里雨且充沛、四季无霜,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布朗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旱 稻、棉花与茶叶,其聚居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 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伴居溶岩毛南族 毛南族,现有 7196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 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 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 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上著居民。唐代以前的 “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芽 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 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上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山水画廊中的仫佬族 仫佬族,现有 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仫 佬族自治县。 仫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这里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藏和山货。 仫佬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采煤和采集在生产中也占有较重要地位。 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晋代便有“僚人”的记载见于文献。唐宋以后 “僚人”,“怜人”在史籍中则更多出现直至清代才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 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 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主,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 汉文。 仫佬群众过去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节日活动较多,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几 乎每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历史悠久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 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 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 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 类型。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 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 “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 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仡佬族没有本 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鲜卑人后裔锡伯族 锡伯族,现有人口 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寨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 宁、吉林等省。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批锡伯族在伊犁河 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 100多公里的察布 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 地方。 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他们通过翻译,广泛接触和吸收兄弟民族的 文学艺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十部的著作,几百年前就被译成锡伯 文,而且流传甚广。 锡伯族曾有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祖先。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纪 念先民西迁的节日。 擅种水稻的阿昌族 阿昌族,有人口 27708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 在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多与傣、汉等民族分寨而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 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 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云南西北高原的普米族 普米族,共有人口 29657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 林。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 西、中旬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古代汉文史籍称 之为“西番”或“巴宜”。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 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 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 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 大十五、尝新节等。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