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1:39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一 思品政 四年级.doc(3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之一 消逝已久的民族——乌桓 乌桓源自东胡,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族名,亦称乌丸。他们最初分布于今天内蒙古 草原的东南部,即赤峰市和哲里木盟一带,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 206年,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王。乌桓被迫北迁,退居到乌桓山--今天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 旗西北,因居住地而得名。但此时的乌桓人仍然遭受匈奴的奴役,每年要向匈奴单于交牛、 马、羊等牲畜和皮张,经济无法发展。汉武帝时期,乌桓依附汉权的强大,仍被徒居上谷 (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右北平(今天津市蓟县)、辽东(今辽宁省 辽阳市)、辽西(今辽宁省义县西)五郡塞外。汉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节制,切断他们与匈 奴的交通。乌桓人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业,也从事农业生产。汉朝每年开上谷、宁城等处互 市,进行交换。当时乌桓社会制度非常落后,还保留许多母权制的遗风。二世纪末,辽西 乌桓首领蹋顿,联合辽东、上谷、右北平等郡乌桓组成强大联盟。曾助袁绍战败公孙赞,参 与了中原逐鹿的战争。后来,曹操以收容袁绍残余为由,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一举剿灭蹋顿于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将万余落乌桓人迁到中原,只有部分留 居东北。乌桓渐渐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相互融合。 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 白族,有人口 159482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 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驰名中外的白族聚居区大理,苍山终年白雪皑皑,洱海碧波荡舟,素有“东方端 士”、“鱼米之乡”的美誉。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自族群体。汉、晋时期, 白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白蛮”。由于白族风俗尚白, 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自愿,正 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文。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 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 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 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自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 卓越才能。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他们聚居的区域已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支系繁多的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 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 30O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 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 雅美人和赛夏人。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海拔 500至 2000米,属热 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备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 15种语言, 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 山族通用汉语文。 用火烤吃老虎肉的人 拉祜族,人口有 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地处亚热带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中雨季、旱季分明。澜沧地区群 山巍峨,河道逶迤,资源丰饶,物产富庶,凤光宜人。 拉祜族有“拉枯纳”、“拉祜西”两大支系,源于古代氏羌系统,与彝族关系密切。 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 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 式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 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 广使用。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文学形式多样。拉祜 族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 四十种。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传统节日有火把节。 新疆北部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人口 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 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新疆北部。四周由天山、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山等山脉 环绕,中间是准噶尔盆地和伊犁盆地。伊犁河、特克斯河、额尔齐斯河、额敏河和乌伦古河 等纵横交错,高原湖泊点缀其间。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温差分明。盆地周围的群山,是 良好的夏牧场,河流两岸和山谷丘陵,是适宜的冬牧场。绝大多数哈萨克人世代在这里从 事游牧,少数人也兼事农耕。过去,人们很少经商。但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 展,不少人已开始步入活跃的经济领域。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 15世纪中 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 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 用过“突厥文”、“回鹃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贵伊犁马的故乡,也是新疆细羊毛、阿尔泰大尾羊的主 要产地。用马内灌的腊肠,马奶酿制的马奶酒,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肉制品和饮料。叼羊、赛 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 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阿肯”就是民间文化的传 播者和演唱者。哈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民族乐器“冬不拉”可弹奏出各种优美曲调。 海南岛的先民 黎族,现有 1110900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万、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 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县市与当地民族杂居。 黎族生活的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稻作三熟,旅游资源更是 前景看好。 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 营。 据考古研究,海南岛有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 100多处,黎族先民是这里最早的居 民。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有 “佯”、“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 沿至今日。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由金沙江迁至怒江的傈僳族 傈僳族,人口有 574856人。云南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 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余散居在附近的腾冲和四川接壤的地区,多与汉、白、彝、纳西 等民族交错杂居。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八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十六世纪 中叶开始进入怒江地区。十七、十八两个世纪中,大批傈僳族迁入云南德宏和临沧,耿马 等地,有的沿金沙江商下进入绿劝、大姚等地,繁衍生息。 傈僳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结构不完整的文字,经 1957 年的创制,形成了现在通用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地区重峦叠障,百川汇流。境内怒江和澜沧江分流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两大 峡谷区,出产名贵的皮毛和山货,矿产和水力资源也很丰富。 傈僳族的节日同附近的汉、白、纳西等民族相近。阴历正月过年,六月过火把节,十月 过收获节。他们性格爽朗,热情好客,历来被传为佳话。 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现有人口 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 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麂子、 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 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文。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20世纪 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 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 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 舞者手拉手,边喝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