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1:40
中国少数民族布依族和藏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思品政 四年级.doc(3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中国少数民族布依族和藏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政 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 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 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习俗 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 镯、 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 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 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 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婚俗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 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 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 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 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 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 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 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 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 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 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 等。 节庆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 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过大年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 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 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 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2、跳花会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 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3、祭老人房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 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 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 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少数民族藏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 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 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 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 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 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 16世纪,是 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 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 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 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 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 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习俗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 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 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 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 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 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 1.5米至 2米, 宽约 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 等。      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 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 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 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 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 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 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 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 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 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 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 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 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 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 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 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 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节庆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为阴阳 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 60年一周,以阴火 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 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 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 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 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符号,表示祝贺吉祥 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 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 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 法会活动。 “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 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 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 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 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