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2:40
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 思品政 四年级.doc(2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 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 会舆论与群体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 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由于中学 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自制能力较弱。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产生的是消极作用。如往往只要有一群人带头叫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莫名奇妙地跟着附 合,因而中学生的从众心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1社会、家庭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调查表明,有些学生从小就受家长和 亲友的影响,如“入乡随俗”、“遇事随和”、“人家怎样你也怎样”、“不要标新立异”、 更不要去做“出头的椽子”,等等。在这些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便逐渐有了遇事 从众的心理习惯。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所致。 这种习惯、这种思想文化的承传,将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2、学生本人的心理因素 的影响。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探索性求异心理的学生不会轻易从众,而那些有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有悲观心理,对一切抱消极态度的、胆小怕事的、感情脆弱的学生,往 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出顺从、屈从等从众意向。3、学生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影响。有些 学生认识能力较弱,缺乏判断力,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无所适从。他们往往把流 行看作风尚而赶时髦,因而便有了从众倾向。 教师怎样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呢?教师在遇到因学生中产生从众行为而造成干扰学 校的正常秩序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时,无论情况怎样严重,事态范围多大,切不可操 之过急,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不然,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可能导致情况更加复杂, 势态进一步发展,乃至难以收拾或者即使暂时压了下去,而结果却是师生之间心理上的 对立更为严重。我们一定要在事态面前保持沉着、镇静,坚持冷处理。在事态平息之后,通 过耐心说服、区别对待,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曲直,减少今后发生盲目从众现象。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消极因素 的关键。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及偶然发生的事件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要有探索精神,鼓励学生 多问几个为什么。学校和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如举行专题讨论会、答辩会,组织学 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受信息、接受教育和发表自己见 解的机会和权利,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逐步做到不盲从、不 迷信、善鉴别有主见。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不断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因素,而且有利于 学生个性的发展。 重视建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特别要注意发挥班集体的舆论导向 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的形成与扩散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群体成员的激昂情绪是 无法抑制的,同时舆论本身有许多合理因素,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易有显著的心理效果。 正确、健康的舆论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使学生方向明确,积极向上。相反,不正确的 舆论会使学生迷失方向,阻碍进步。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发现,在一个有强大凝聚力,良 好的班风,正确、健康的集体舆论的班集体里,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就可逐渐增多,消极 因素就难以扩散。在这样的班级里,一些不合乎社会要求的、不正确的舆论市场就会大大 缩小乃至一出现就会遭到抵制,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为学生创造了培养良好心理 素质的有利环境。 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作用,给学生以更多独立工作的机会,让学 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以往思想教育中教师包办过多,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按教师的意志和 命令办事。日久天长,学生脑子不需多作思考,往往“唯教师之命是从”,“以教师的葫 芦画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一个原因。如果我们在教育过 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的思路与视角,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自己工 作,就会迫使学生自己经常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自己着手去解决问题,减少依赖心理, 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精神的学生很有好处。现在有很多班主任采用班上学生轮流当干部、轮 流当值日班长等方法,无疑使有利于学生锻炼成长的,处境不同,看法各异,我们主动 让学生的各种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汇合与交流,有可能是盲目从众的心理失去产生的温 床。改善师生之间的情感生活,实行教育民主也十分重要。感情是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生活,使学生接受教育有了感情基础,同时实行教育、教学民 主化,将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更加依赖 崇拜。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乃至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不失时机 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学生就能很自然的接受老师的思想和意见。相反,如果师 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互不信任,学生当然不会主动接近教师,也不肯把心里话讲给教 师听,有时还会产生误会和猜疑,造成思想隔阂,使师生之间难于互相间沟通信息,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和管理工作 。有些学生正是由于自己的意见无处表达或不被接受,长 期积压在心头,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当有些人表示对教师、学校不满时,他们就会出现逆 反心态而产生从众的心理,那时教师就会陷于被动地位。可见,只有重视并开展对中学生 的从众心里的研究工作,消除不良的从众心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教 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收到实效,才能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