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3:01
潮汕端午习俗 思品政 四年级.doc(25.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潮汕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 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 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 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 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 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 今。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潮 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 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 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 真实情景。<BR>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真龙”,有龙头、龙 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 20多米,宽 1.5米;设 15对桨有 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 各 1人,共 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 10米,设 5对桨,有 10人,打鼓、敲 锣、泼水、舵手各 1人,共 14人。(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 角黍。”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 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 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 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 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乳 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 色、香、味俱佳。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 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 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