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建筑“梅祖家祠”
梅祖家祠,位于广东潮阳谷饶深洋村,由曾与民国年间广东军阀陈炯明的结拜兄弟的
陈梅生所建。据陈梅生后人介绍,陈早年在汕头经商,后创办“柿饼行”,稍后,到上海
经商发了大财。
陈梅生于 1921年回乡购地筹建“梅康里”,至 1924年正式动工兴建。“梅康里”规划
建设祠堂“梅祖家祠”和四座“四点金”、四座“下山虎”为主体的五壁联大型豪宅,至
1929年陈梅生去世时,尚未建成;后由陈的长子陈祖武继续建造 陈祖武曾任民国时期的
普宁县长 至 1934年尚未完工,前后历经 10年时间,只建中间的祠堂“梅祖家祠”和左
侧的两座“四点金”、两座“下山虎”,以及祠前大灰埕、照壁、花园等附属建筑,耗资 10
多万银元。
“梅祖家祠”祠堂面阔 21.94米,进深 28.8米,建筑面积 632平方米,分前、后两进;
前进五开间,前、后进中间为大天井。大天井两侧为南北厅,南北厅左右各有两个房间,
后进大厅前有一拜亭,后进也采用五开间,中间大厅三开间,大厅两边各有一间大房间,
房间前各辟有一个小天井,小天井有门与大厅和南北厅相通。在这里,祠堂安排配置了四
个厅堂、八个房间、一座拜亭、三个天井。它的平面布局,采用相似“四点金”的方型为基
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天井庭院,四正为厅堂、四维为正房,形成“”形中心对称格局,
在此基础上,再沿纵、横两个方向扩展,沿纵向增加南北厅四间房、沿横向前,后大厅加
宽用三开间。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天井 庭院 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朝向大天井,形成
一个纵横相交的十字轴空间结构,俗称四厅相向格局,也称“四厅汇”。这种格局,布局
严谨、规矩方正,崇尚中央与中轴、讲究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安排井然有序、上下左右呈
合力之势,具有内聚性。体现了祠堂藏风聚气的凝聚力。
梅祖家祠外观古朴、大气,整个前进建筑除两面山墙外,全部为花岗岩石结构件砌筑安
装而成,所有花岗岩石构件均模仿木构件形式,仿木构造用榫卯联接和紧固,形成了一
个非常坚固的石结构。祠堂凹斗门楼三开间、三门式,有一对整石雕刻的檐柱,柱为狮脚
花篮础,花瓣形圆柱身、柱头饰有西洋纹样、马面梁架有人物故事、宝瓶石雕装饰,梁下原
有一对双面镂空石雕饰品,艺人采用镂通雕为主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青石上
雕出,一个葡萄藤蔓缠绕的回字纹骨架上,一群老鼠在结满荔枝、葡萄丛中偷吃果实,每
只老鼠动态各异、生动有趣,这件石雕构图匠心独运、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玲珑剔透、技艺
精湛,充分表现出潮汕石雕通透、精致的工艺特色,更叹为观止的是祠堂六个倒挂石雕花
篮,每个花篮高约 30厘米、直径 20厘米,用一块青石雕成。据说当时主人陈梅生为了展现
潮汕石雕技艺,专门请具有石雕之乡的潮阳泗美村石雕名匠庄来成等 6人雕刻,每个工钱
2000银元,雕刻最好者还有标尾额外奖励,奖金还不止 2000银元,可见当年主人为了达
到尽善尽美,不惜资费。现在我们还能从残存下来的五个花篮篾条清晰可见,花卉形态多
姿、人物神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据介绍,雕刻一个花篮,时间长达一年多,雕刻时大小
铁椎用了 30多支,最小的只有铅笔芯大,还要伸进“篾缝”到内面雕刻,其难度之大,
不言而喻。其中前厅的一个倒挂石雕花篮,门楼的一块双面镂空石雕和拜亭梁架上的一个
倒挂木雕花篮,已分别于 1952年和 1959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有关部门以国宝收藏,遗
憾的是祠堂剩下的 5个花篮全部残缺不全。
上面所叙的双面镂空石雕、倒挂石雕花篮,这类艺术石雕,在民间石雕艺人称为“打
巧”,而将建筑构件的石刻,如门框柱、柱础、台基栏板等称为“打平直”。在梅祖家祠,
艺人“打巧”技艺令人惊叹,而“打平直”技艺也一样精彩。单就祠堂各式各样的精美石
柱就可从中看到端倪,它有圆、四方、八角、花瓣、鼓形等形状,柱脚有各样形状花篮础,
柱头却刻有西洋纹样。艺人通过打坯、打剥、粗凿、作细、斫口、斫细、磨光等工艺令顽钝坚硬
的石头,在刀凿之下,变得柔顺又有灵气。这些精美石柱全部用手工打凿,做工精细、圆
弧曲线、棱角线条,精细相间,并且磨得光滑如镜,真是令人叹服
祠堂前厅采用檐柱、门槛墙、金柱和后檐柱“四柱”十一桁柱列式梁架,中槽用三木载
抬梁式梁架。拜亭采用内方外圆内外各四柱、八柱落地、七桁式。用双狮驮斗、狮子戏球、木
载下五龙教子等木雕装饰,大厅明间、次间均采用六柱落地、十五桁式,明次间中槽均采
用“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明间的五个木瓜用圆形人物故事木
雕,用宝瓶作瓜柱。祠堂大厅明、次间用四榀抬梁式梁架,在潮汕各地祠堂非常少见。
梅祖家祠,屋面嵌贴着富有潮汕特色的花鸟鱼虫,龙虎狮象等内容的嵌瓷,栩栩如生,
它与祠堂里面的 300多幅精致木雕和 100多件精美石雕构成了一个非常精致的装饰空间,
这些装饰构思巧妙,雕镂精细都是很难得的潮汕民间艺术。
笔者十多年来多次前往,感触很多。在这里,人们可品味天井 庭院 的自然美与厅堂的
人工美的相互结合,光线的明与暗,环境的动与静,色彩的浅与深、门户的开与闭、露与
藏等对比手法,构成了极富韵律的空间过程,又是十分含蓄的无限幽静的意境。在雨天,
人坐在廊下或厅内,看檐头瓦口滴水如注,似珠帘张挂,淅淅沥沥的雨水声,配上流水
行云的潮州弦诗,此情此景是难以用言语或笔墨所能表述的。
从厅堂、天井的大空间、建筑的大尺度看,似乎可揣摸到主人早年走南闯北、为人坦荡、
胸怀宽阔的气度,从空间局部、建筑细部处理的精致、细腻、缜密,可见主人大局事情有魄
力,细部处理有分寸的人生品格。
在当年营造这样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的确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单从祠堂所用的石
材来说,当地没有这种石材,全部都是从外地采购,经水路运至榕江边,在当时深洋村
对外联系只有很小的乡间小道,要搬运这些巨大的石材,谈何容易,然而主人不惜代价,
用最高的工价,选用最好的搬运工,无路开路、遇水架桥,将这批石材在几十里外的榕江
边用人力运至深洋村,至今村里老人还津津乐道。
梅祖家祠是一座布局严谨、恢宏大器的潮汕传统建筑,又是集石雕、木雕、嵌瓷等潮汕民
间艺术精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宫”,也堪称为民国年间潮汕传统建筑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