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3:03
教学生学会“休闲” 思品政 四年级.doc(40.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教学生学会“休闲” ◇假期不仅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期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休闲教育”,教他们学会休闲,应当提到学校和家庭的议事 日程上来   ◇“休闲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休闲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 多年历史   每逢寒暑假,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各怀心思:学生是如释重负,兴高采烈,热切地盼 望假期的到来,就像即将出笼的小鸟。而家长和老师却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孩子们紧张学 习了一个学期,够辛苦的了,也该休息休息、调整调整了;然而又不无担心:学生放假, 家长却不休假,孩子没人管理、照顾,怕他们吃不好,休息不好,或安全出问题。最使家 长和老师担心的还是放假期间,学生们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到处乱跑,容易接触坏 人坏事,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学坏。   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期   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校外环境复杂,不 良诱惑太多太多。中小学生放假之后,离开了学校和老师,家长多半也不在身边,他们自 己又缺乏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几乎每个假期都有一些孩子在品德上走下坡路,甚至学 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今年暑假刚放几天,就传来了有孩子违法犯罪的消息。   一名 16岁的中学生,因为迷上了网络游戏,平时就经常逃学,把家里给的学费都送 进了网吧,家里人一直蒙在鼓里。期末考试后,他拿不回成绩单,父亲找到学校,才真相 大白。父亲正在气头上,又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传来了:孩子放假后更加疯狂地玩游戏, 由于缺钱,持刀抢劫了一名女中学生的 20元钱而被拘留。   另一名中学生本来品学兼优,还是班干部。由于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他知道家里非常 缺钱。暑假里,一个在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找到他,说有办法能弄到钱。这个孝顺的中学 生动摇了,心想:“要是能弄到钱,就可以给妈妈做手术了。”两个人一合计,便找借口 闯到一个家境富裕的同学家里,工读学生掏出准备好的菜刀,大喊:“抢劫,把钱拿出 来!”结果被事主制服,他俩被送进了派出所。   假期不仅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期。北京市海淀区少 年法庭的尚秀云法官说,在所有被关押的未成年犯中,暑假期间犯罪的占到了 10%。事实 还不仅仅如此。据了解,在未成年犯中,受不良影响或教唆,思想蜕变,品德滑坡,以致 逐步走上犯罪道路,基本上都是在放学之后和放假期间。也就是说,未成年犯基本上都是 在“休闲时间”里学坏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中小学生休闲教育几乎是空白   自 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有关“休闲”的话题本该早就提到人们生活的 日程上来。特别是中小学生,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各种长假,处于休闲状态的时 间总共有 170天之多,接近全年的二分之一。   然而,在此之前,中小学生的休闲教育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很少被人提及。许多中 小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像“铁路警察”,只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和教育,对于学生离 开学校的休闲时间,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放学或放假之前,学校关注的只是给学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假期作业。至于放学或放假回家之后空闲的时间 如何安排,很少关心,至多也就是简单地提一些要求。特别是放假期间,学生放假,家长 不放假,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都是“鞭长莫及”,难以指导和控制,致使许多学生由 于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的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或是没完没了地看电视、上 网、玩游戏机,或是漫无目的地闲逛,或是出入于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休闲场所,学生的人 身安全和思想道德上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有人在初中一、二年级 879位学生家长中进行调查,有 283位家长担心减轻负担之后 孩子学坏,占 32.2%。许多家长觉得,减轻课业负担后,孩子们闲暇时间增多了,而许多 孩子不懂得如何支配好闲暇时间,他们的社会经历和经验少,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 差,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而学坏。如何安排好孩子的闲暇时间,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发展, 是家长们渴盼解决的问题。   曾有社会学工作者到某市监狱看望青年犯人,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果:87%的犯人作 奸犯科是在闲暇时间;77.7%的犯人说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无聊、没意思就惹是生非,寻求 刺激;86.6%的犯人是因为在闲暇时间结交了思想落后、品质恶劣的朋友而走上歧路;96% 的犯人说他们的种种坏习惯是在闲暇时间养成的。   面对严峻的现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休闲教育”,教他们学会休闲,引导他们顺 利度过休闲时间,促使身心健康成长,应当提到学校和家庭的议事日程来了。   休闲状态也是一种发展   就在我们还迟迟没有意识到“休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时候,“休闲教育” (或称“闲暇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比如美国,对休闲理论的研 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甚至可以追溯到 1811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有众多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普及工作,在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出 版了大量的休闲研究著作。不少国家经常对公众进行休闲教育,以充实人们的休闲生活,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中小学生是休闲教育重点普及的对象,许多学校开设了休闲 教育课程,学校教育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休闲教育的主渠道。   所谓“休闲”是指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自理生活以外,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种 状态。“休闲”是现代人重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中小学生的“休闲”,不仅仅是休息和调整身心,实际上也是学生“发展”的机遇, 是发展的一种途径和形式。   中小学生在学校读书学习是一种“发展”,休闲状态中则是另外一种“发展”。由于 休闲是完全自主支配的状态,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喜 好和特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 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 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许多德、智、体都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基本上都比较会科学地安排 自己的休闲活动,能做到学习状态和休闲状态并重,并能在休闲时间获益。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能否合理安排 和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生学会休闲,实 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行自我发展。   休闲是青少年、儿童的权利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很少有休 闲时间,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因此,人们总以为只有学习、工作、劳动才是“正业”,休 闲则是“不务正业”。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就是学习、工作、劳动,直到生命的终点为止。 若是提到“休闲”二字,人们往往便与懒惰划等号,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不求进取”联系起来。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玩物丧志”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完全把 休闲的价值给抹杀了,成为历代长辈训诫、警告晚辈的“口头禅”;而“玩物益志”、 “玩物益智”的观念,从来没有被人们所承认、接受过。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指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社会财富和社会发展水平将不 是按产品数量来衡量,而是按休闲时间的多少来衡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人们不仅逐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工作、劳动时间将会逐步减少,休 闲时间将会逐步增加,休闲将和学习、工作、劳动一样,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内容。今天在 我国,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表现形式。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 24条就规定:“人人享有合理的劳动时 间限制、定期休息和休闲的权利。”我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 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由此 看来,休闲不仅是一种现代社会制度,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的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公民,当然也同样享有休闲的权利。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的《儿童权利宣言》中第七条规定:“儿童应有充分的游憩机会,并配合教育目的施教, 社会及公立机构尤应为儿童的游憩权利而努力。”同年在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举行的亚洲 地区义务教育会议上,曾经制订义务教育的四项目标,其中第三项就是:“应给予儿童 充分的机会,使其从事玩乐休闲,并视此为教育的目标。”由此看来,休闲不仅是儿童、 青少年的权利,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   然而在我国,随意侵犯儿童、青少年休闲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正在对儿童、青少 年身心发展产生着不良的影响。   休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休闲教育”并不是现代人所创造的新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教 育家就对休闲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唯独在闲 暇时间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他把闲暇教育当作全面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要把休闲内容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纳入 教学过程之中,把休闲教育当作“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因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 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为此,教育的 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休闲而做好充分准备”。   现代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人格教育,包括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以充实人生,发挥生命的价值。儿童、青少年作为未来的社会成员,不仅要通过学习成为 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要通过学习学会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休闲的特点   休闲是一种完全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没有压迫感的状态。儿童青少年的休闲生活具有 一定的特点:   一是自主性。中小学生的休闲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由自己支配,根据自己的年龄 特征、兴趣爱好、能力、个人和家庭条件安排,也可以随时调整,有很大的自主性;   二是灵活性和随意性。中小学生个人的休闲生活一般没有组织机构管理,没有严密的 计划和特定的目的,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活动方式、进程和行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 性;   三是独立性。既可以是一个小群体的共同活动,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独自活动,而且都 由学生自己选择,有很大的独立性;   四是自由性和娱乐性。在活动过程中,一般不受外界的严格约束,是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进行的,有很大的自由性、娱乐性。   因此,儿童青少年在休闲活动中更易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无意识”在起着重要的 作用。   如果儿童青少年从事的是科学、文明、道德、有益的休闲活动,就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 地受到积极的影响和熏陶,在德、智、体诸方面发展中获益;而不科学、不文明、不道德、无 益的休闲活动,就会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受损。这是早已被许多活生生的事实所证明 了的。   儿童青少年缺乏分辨是非善恶和抵制腐蚀的能力,面临如此纷繁复杂、不可预测和控 制的社会环境,孩子们的空闲时间不可能成为“真空”,正确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领,腐 朽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加强儿童青少年的休闲教育,刻不容缓。   休闲应有明确的目的   儿童青少年进行休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陪同他们进行休闲活动的也主要是家人。因 此,家长首先承担着教育他们学会休闲的责任。   儿童青少年的休闲活动虽然主要是在校外,学校也不能漠不关心。学校作为专门的教 育机构,应当把指导学生休闲作为分内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 中的主渠道作用。   至于社会各界,凡是与儿童青少年有关的团体、单位、部门,特别是社区,更应该关 心儿童青少年的休闲,义不容辞地创造和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和条件。   教孩子学会休闲,首先要明确休闲的目的:   第一,松弛身心。人体内储存的能量是有限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学习生 活情绪高度紧张,又是长身体的时候,若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能量就会枯竭,影响身体 健康。通过休闲,使劳累的身体得到休息,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 未来的学习、工作、劳动。   第二,满足个人爱好,发展个人特长。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多是集体活动,统一地 进行,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的需要。休闲活动一般是个人的活动, 时间由个人自由支配,在休闲时间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 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以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在学校学习主要或者是 侧重发展孩子们的共性,那么,休闲时间则主要或者说是侧重发展人们的个性。   第三,加强社会交往。平时的学习、工作和劳动都是统一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私人 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社会交往能力 是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平时上学期间,孩子们早出晚归,作业又多,与家人沟通、交往 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在休闲时间,人们回到家庭,首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家人交 往,共同生活,有利于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们还可以广泛进行其他的社会交往, 特别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利用休闲时间,可以广交朋友,广泛接触社会,提高社会 交往能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第四,在实践中向社会学习。中小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向 书本学习。虽然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许多知识,但还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和求知的欲望。 而且,只是掌握书本知识,并不是完全的知识。学生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从某种 意义说,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在休闲时间,可以以社会为“第二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 材。通过休闲活动中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 印证、巩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儿童青少年休闲生活的类型   儿童青少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除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学习生活以外, 休闲生活是满足儿童青少年精神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儿童青少年的休闲生活,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满足爱好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学习中, 不能充分得到满足;利用休闲时间,可以参加一些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如打球、下棋、欣 赏音乐等,以满足个人在文娱、体育等方面的特殊兴趣爱好。   第二,增长知识型。儿童青少年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满足学校学习活动 中所获得的知识,乐于利用休闲时间及时得到他们认为最为重要、最新鲜、最感兴趣的知 识。于是,阅读课外书报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或上网、参观、旅游,成为他们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特长型。有的孩子在某方面有独特的兴趣,并且具有一些独特的先天素质 和生活环境,希望能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能有长足的发展,掌握一些特殊的技能技巧。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练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搞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进行体 育锻炼等等。   第四,娱乐消遣型。有些活动,并没有特定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休息,如逛动物园, 到游乐场活动,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文艺节目,打扑克,玩电子游戏,谈笑风生, 逛大街、商场,走亲访友等等。   休闲要科学、文明、道德   休闲生活是自由、自主的。如何进行休闲,完全是个人的私事。然而也正因为它的自由 和自主,是在没有他人干涉、管束之下进行的活动,所以它需要更高的道德要求,甚至可 以说比职业道德的要求还要高一个层次。人们在休闲时的道德行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 德素养水平。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休闲生活既是提高他们道德水平的一个极好机会,也 是对他们道德素质的一个考验。休闲活动高雅,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教益;而休闲活动低俗, 也会使他们堕落。   任何休闲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每个人在休闲时,总是要和别人、和社会发生直接或 间接的关系。休闲应当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休闲活动必须遵守社会 公德,休闲生活要讲究科学、文明、道德。   首先,选择休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自身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家庭经济条件。比 如进行文娱、体育、读书、旅游等活动,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保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安 全、有益,不要勉强自己,不要过度疲劳,不要逞能冒险,要加强安全保护,不要超越家 庭的承受能力。   第二,选择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休闲活动对人身心有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护和发展良好的 社会风气。而低俗、不健康、有害的休闲活动,满足的是低级趣味,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都无异“精神鸦片”。要选择有益的休闲活动,拒绝不良的诱惑。比如读书、上网和与人交 往,不要接触不健康的信息或不正派的人,以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坏人的拉拢 腐蚀。   第三,休闲活动不要损害他人利益。休闲活动往往是多人同时进行,人们都要通过休 闲获得情绪的松弛,需要有一个安谧、宁静的氛围。在选择休闲方式时,不仅要从个人的 喜好出发,更要注意到不妨碍他人的安宁,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第四,不要损坏他人的或公共财产,违反社会公德,侵害集体利益。休闲活动主要是 自由活动,没有集体的约束,也没有师长、同学的监督,人们的思想比较放松。但放松不 等于“放任”自己,不能任意违反社会公德,侵害集体的利益。比如,外出活动要自觉地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集体利益,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教儿童、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工作、学会自立、学 会做人,还要教他们学会休闲。要帮助他们选择休闲方式,指导他们进行文明休闲,教育 他们在休闲时要讲究道德,使儿童青少年在通过休闲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获得教益。特 别是在中央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休闲生活, 为青少年创造文明、健康、有益的休闲生活环境,提供从事文明休闲的场地、设施和物质条 件,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作者为北京师范大 学教授、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