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
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教师尊重
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
作性、创造性的语文自主学习。因此,在班级授课教学中引进合作学习,用新的思维去重
新改造班级教学,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教学效
果的最优化。如何把握合作交流的精髓,科学地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呢?
第一, 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它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
化发展得到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组成员的优
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组时要按“组内异
质,组间同质,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每个小组一般以 4~6人为宜,有利于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相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座位以
面对面或相邻的形式为好,便于学生讨论、切磋和交流。分好小组后,教师要布置一项
“工作任务”,也就是学习主题,由全体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如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可以让每个小组各自负担一部分任务,全班共同研究;如果任务不是很复杂,可以让每
个小组单独承担,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然后在组内明确分工,采取
比赛的形式,看那个组研究得更好。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
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再由组长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小伙伴一起读或是由组长任意
出示生字卡片,其他几人抢答。小组内的学生都有责任教会读的不准的其他同学。教师可
通过表扬、争进步奖杯等方式表扬全都学会的小组,激发学生做到互帮互教。下次,再更
换另一个学生担任组长,使每人都有机会组织合作学习。这样合作学习,能使优等生的才
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既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
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第二, 创设合作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给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摈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做法,运用合作学
习的机制,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
间。例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由于学生并没到过太空,缺乏太空生活的亲
身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和体验,创设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成为小小宇航员后在宇
宙飞船里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可怎么想就怎么说,然后再打开课本,找到自己最感兴趣
的太空趣事读读,发挥自己的想象画画,看看想象中的太空生活和书上写的是不是很接
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探寻造成太空生活新奇有
趣的原因,交流彼此搜集到的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甚至可以采用“自问自答、问题回
家”的形式,让学生不仅提问,再思考之后自己回答,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思考的空间。
并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先独立思考,再合作
讨论、小组汇报,并在班上广泛交流,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的自主探
索成为可能。实践表明,在这种融洽、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思维的火花
会不断闪现,有的想法是教师未曾预料到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别人的成功。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学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
第三, 指导合作方法,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它应是在教师指
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思考、讨论、交流和分享。例如,教学
《语文园地》时,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学,通过填一填、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等方式,把自己想到的、
发现的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观察讨论过程,
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重视“全员参与”,了解情况并给与适当点拨。在学生汇报
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更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以帮助
学生加深认识。这样交流的形式既有小组的,又有全班的。在交流中伴有竞争,在合作中
体验成功。同时,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一起自然地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
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