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良种东奔西走
南京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毛泽东主席任命金善宝为南京市副市长、华东农林部副部长兼南京农学院院长。党的
信任和重托,使他深深感到责任重大,感到党和国家多么重视农业科学。金善宝暗暗下了
决心,要在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上加倍努力,让更多的小麦新品种,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开
花、结果。
当时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人员屈指可数,设备十分落后,在小麦生产和科研
上要做的工作太多了。金善宝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认为农业科学要快上、农业生产要恢
复发展起来,必须先从基础工作做起。首先把我国小麦品种的家底搞清楚,然后再根据它
们的特征、特性,尽快地使它们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我国的小麦生长在不同的地区:高山、平原、泽洼地、山谷盆地;有的地区气候温暖,
有的凉爽;有肥沃的土壤,也有贫瘠的土地等等。从而形成它们的长相千姿百态,高个儿
的,小个儿的;穗子有长方形的,棍棒形的,纺锤形的;籽粒有红色的、浅红色的、白色
的,有粒大的、粒小的;有长相清秀的,有披头散发的等等。在这些宝贵的农家品种中,
许多特性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等等。金
善宝和助手们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劳动,艰苦跋涉,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从全
国各地征集到 5544个农家品种,这是我国第一份宝贵的品种资源财富。经过鉴定、分析,
他们将这批品种分属于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云南小麦”5个种,
126个变种。其中由金善宝发现并命名的“云南小麦”,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小麦新种。在
126个变种中,有 25个变种是由金善宝亲自定名的。这些被新定名的种与变种,得到了世
界各国育种家的公认。这项出色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基
础。
金善宝科学作风严谨,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常对助手们讲:“不到群众中去,怎能
了解到生产情况,怎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呢?”1939年冬天,作为中央大学农艺系主任
的金善宝同助教蔡旭(现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小麦育种家)一起,冲破国民党
特务的重重封锁,沿嘉陵江、涪江北上,后经江油、平武前往川西北进行农业生产的实地
考察。
1950年春天,苏北大面积冬小麦遭受寒潮袭击,金善宝接到江苏省委电话,连夜带
领 10多名各种专业的教授,赶赴现场。面临冻害十分严重的小麦,一些专家教授认为小麦
没有救了,主张立即翻种其他作物。而金善宝呢?他不同意这样处理,认为只要有一线挽
回的希望,也要力争。接连几天,他走遍了苏北、淮北广大地区,调查、访问了 13个县,及
时总结出当地群众小麦防冻经验,采取适时浇水、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栽培措施,终于
使 100多万亩冬小麦从几乎绝收中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1973年春天,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年近八旬的金善宝为了给党和人民多做些贡
献,不怕戴“唯生产力论”的帽子,刚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卓资、集宁、丰镇和山西大同等
地考察返京,又风尘仆仆地登上了去济南的夜车。在赶赴莱阳的路上,他血压突然上升,
病了,人们十分焦虑,担心他发生意外。而金善宝呢?休息了半天,又精神矍铄地催促大
家赶路了。当他看到大面积丰收在望的小麦,把血压高的毛病全忘记了,在麦浪里,他一
面详细听取科技人员介绍情况,认真作记录,一面谈笑风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1956年,金善宝已经年满花甲,在党的阳光的哺育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实现了多年的宿愿。
金善宝从 50多年的农业科学研究生涯中深深地感到,农作物育种工作,一年只有一
个生长季节,速度太慢了。通常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从去雄杂交到生产推广,少的要七
八年,多的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春小麦,在
北京是 3月初播种,6月中收获,一年只能利用 3个半月时间,其他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虽然 7、8、9月雨水、热量、光照都很充沛,十分有利农作物生长,而春小麦却利用不上。春
小麦对温度和光照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在生长前期需要温度低一些( 15℃~
18℃),生长后斯需要温度高一些(一般,如果满足了这个条件。它就能生长得很好,可
以获得高产。金善宝想,如果一年四季都有利用来搞育种工作,把一年育 1次种变为一年
育 2次种或 3次种,就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金善宝通过调查和对海南岛冬季气候资料
的分析,首先倡议利用海南岛冬季优越的温、热、光照条件,进行春小麦繁育工作。冬季繁
育问题解决了,7、8、9月的时间能不能利用起来?金善宝带着这个问题,又千里迢迢赶往
井冈山、黄山等地进行现场察看,调查了解那里的土壤、气候情况。当他发现这里夏天天气
凉爽,很适合春小麦生长发育时,高兴极了,亲自带领助手们上了庐山。在庐山植物园的
大力协助下,1967年首次夏天繁殖春小麦获得成功。胜利的喜悦,使他忘记了疲劳,他们
背着新收获的种子,立即又直奔海南岛。除了海南岛,他们还在云南元谋县建立了南繁基
地。
现在,农业科学上果真出现了奇迹:一年可以繁殖春小麦 2~3代,三四年时间就能
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这样做是很辛苦的,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为了早日改变我国的农
业面貌,甘愿自讨苦吃,往往在北京 6月中刚收下种子,就立即出发上井冈山进行夏季繁
殖,9月收获后,又迅速赶往海南岛或云南元谋进行冬季繁殖,收下种子又火速赶回北京
进行春播。一年四季,“南征北战”,马不停蹄。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开了春小麦育种之
花,他们培育出的“京红七号”、“京红八号”、“京红九号”春小麦新品种,在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了奖励。
在金善宝的带动和启发下,我国农作物育种工作者在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的育种工
作中,都采用了异地加代育种方法,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加快了农作物育种进程。
金善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为改变我国的小麦生产落后面貌
作出了贡献。建国初期,我国小麦平均每亩产 90多斤,1983年已经达到亩产 300多斤。半
个多世纪以来,在金善宝的直接主持下,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近 20个。其中,1934年育
成的南大 2419,推广面积最大时达 7000多万亩,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 15%以上。至今
在长江流域仍有上百万亩的种植面积。一个品种,能在生产上推广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大面
积,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每年从春小麦播种到收获阶段,金善宝总是格外忙碌,他和助手们经常整天地在试
验田里工作,连节假日也不例外。哪一个材料出苗早、生产快,成熟早,哪一个抗什么病,
哪一个抗寒性好,哪一个长相好,哪一个穗大粒多,哪一个产量高等等,都细心观察,
随时记在笔记本上。就这样,他和助手们在 2400多份品系、品种中,挑选了 10多个矮秆、
丰产、抗病的品种作杂交亲本,进行成对杂交,又从大量杂交后代中认真地进行观察、选
择,结合南繁北育,陆续育成了当前在生产上推广的“京红号”春小麦新品种。这批品种
的特点是秆子矮、抗倒伏、品质好,对危害小麦最严重的条锈、叶锈、秆锈病具有较强的抗
性,适应性广泛,产量一般在 250~300千克,个别地方产量上千斤。它与国际小麦玉米研
究中心培育的小麦品种(曾一度轰动世界,并被称为“绿色革命”)相比,无论在产量
上或其他性状上都不相上下。有些方面,如产量适应性、品质等还超过他们呢!近年来,
有不少小麦品种被引往亚、非、拉国家,在那里开花结果。金善宝为了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
忘记了一切,身体一天天消瘦,老伴见了十分心疼,劝他不要天天往地里跑了。金善宝却
风趣地说:“咱们的小外孙寄托在邻居家照料得很好,你为什么还要天天去看看呢?因
为小外孙是你的宝贝。而小麦呢?是我的宝贝,我也得天天去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