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8:00
我国及粮食主产区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 思品政 四年级.doc(2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我国及粮食主产区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 1 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   耕地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粮食产量。80年代以来, 由于工业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超过了新增耕地的增加速度,我国耕地面积逐年 减少已成必然趋势。1980—2003年 23年间全国净减少耕地 522.9 万 hm2,年均减少 22.74 万 hm2,年均减少 8.77%。23年减少量是 1980年耕地面积的 3.8%。三个主产区共净减少 耕地 279.1 万 hm2,年均减少量 12.14 万 hm2,年均减少 3.99%,23年减少量是 1980年该 区域总耕地面积的 4%,可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大于该时段全国耕地减少 的幅度,应引起高度重视。再从粮食主产区的各区域来看,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城镇化、 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等方面的原因,耕地面积减少最快,从 1980—2003年间, 该区域耕地面积净减少 156.93 万 hm2,年均减少 6.82 万 hm2,年均减少 6.4%;黄淮海区 耕地面积减少 121.35 万 hm2,年均减少量 5.27 万 hm2,年均减少 5.1%,仅次于长江流域 区;东北三省是这三个区域中耕地起伏变化最小的区域,该区域从 1980—2003年间净减 少量 8890 hm2,年均减少 390 hm2,年均减少 0.04%。耕地减少的原因有四:一是建设用 地,二是生态退耕占用耕地,三是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四是灾毁耕地。 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趋势呈波动性下降   由图 1可见,除东北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和各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明显的 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国从 1980年的 11647.25 万 hm2 下降到 2003年的 9941.01 万 hm2,23年间减少了 1706.24 万 hm2,减少量为 1980年的 14.65%。从黄淮海、东北和长 江中下游流域粮食主产区来看,减少最快的数长江中下游流域区,从 1980年的 2697.95 万 hm2 减少到 2003年的 2195.54 万 hm2,23年间净减少 502.43 万 hm2,减少量为 1980 年的 18.62%,高于全国水平;其次为黄淮海区,23年间减少量为该区域 1980年总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的 14.25%,仅次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们还可看到,唯东北地区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从 1980年的 1406.34 万 hm2 增加到 2003年的 1487.18 万 hm2,23 年间净增加了 80.84 万 hm2,增加量是 1980年该区域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5.75%。 3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阶段性变化明显   占全国土地面积仅 22%的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却占全国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的 56%左右,而且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与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的变化呈现极为一致的态势。根据变化速率的大小,从 1980—2003年的 23年间可分为五 个较为明显的阶段:① 1980—1985年的快速下降阶段,全国总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762.74 万 hm2,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区减少量分别占全国的 17.23%,9.54%和 8.84%;② 1985—1990年的缓慢回升阶段,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253.33 万 hm2,除黄 淮海区减少外,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区增加量分别为全国增加总量的 15.62%和 9.37%; ③ 1990—1995年的缓慢下降阶段,全国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 225.29 万 hm2,除东北 区增加 2.19%外,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减少量分别为全国的 6.09%和 58.06%; ④ 1995—1999年的快速回升阶段,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61.31 万 hm2,东北区、黄 淮海区增加量分别为全国的 31.10%、4.53%,而长江中下游区则快速减少;⑤ 1999—2003 年的陡然下降阶段,全国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 1375.08 万 hm2,除东北区弱势增加外 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减少量为全国总减少量的 22.43%和 23.01%。可见,长江中下游 区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东北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小幅度回升。造 成该状况的原因,一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和黄淮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大,社 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用地挤占了大部分耕地;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 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的缘故;三是粮食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而 东北地区,由于工业相对发达,农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挤占耕地和粮田比例小,还有 东北地区相对耕地资源较丰富,种粮的规模效益较高,种粮对当地农民积极性冲击相对 较小。无庸置疑,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是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提高达到的,但在 目前无超常规育种技术的前提下,粮食单产提高受到了严重制约,而保护好耕地,稳定 和提高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成为保证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