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0:48:00
我国及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变化 思品政 四年级.doc(3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我国及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变化 1 粮食总产量不断攀升   从表 2和图 2可见,从 1980—2003年间,我国及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呈强劲攀 升势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 1980年的 31822 万 t 增加到 2003年的 43069.4 万 t,23年间净 增加 11247.4 万 t,增加量是 1980年粮食总产量的 35.34%。我国粮食主产区净增加粮食 7852.7 万 t,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量的 70%,其中黄淮海区域净增加占同期粮食主 产区的 42.5%,东北区占 34.72%,长江区只占 22.78%。全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与我国“粮 食增长中心北移”是一致的。究其原因,粮食增长中心的变化与我国梯度开发战略有关, 长江中下游区在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政策优势的作用下,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使包括粮 食在内的农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另一个原因是受品种结构的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粮 食主产区属于稻作区,进入 80年代以来,由于水稻品种更新慢,品质差,特别是早籼稻 大量滞销,致使水稻在粮食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长江中 下游流域区粮食生产的萎缩;而我国北方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受耕作制度和品种 结构的正面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过去只一年一熟,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地膜的普遍运 用,不少地区形成的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使复种指数明显提高,成为北方地 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重要因素。北方地区粮食增长快的原因是,北方特别是黄淮海区以 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近年来,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小麦、玉米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导致北方粮食总产大幅度攀升。 2 粮食总产阶段性波动明显   在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总产量仍呈 增长势头(见图 2)。从图 2可见,从 1980—2003年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变化基本分为五 个明显的阶段:①快速增长阶段:1980—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 1980年的 31822 万 t,猛增到 1984年的 40735.5 万 t;②先下降后回升阶段:1984—1988年,全国粮食总产 量从 1984年的 40735.5 万 t 先下降后回升到 1988年的 39930 万 t;③缓慢回升阶段:1988 —199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 1988年的 39930 万 t,缓慢波动回升到 1994年的 44510.2 万 t;④快速攀升阶段:1994—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 1994年的 44510.2 万 t,快速 攀升到 1998年的 51229.31 万 t,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首次突破 5 亿 t 大关;⑤快速下降期: 1998—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 1998年的 51229.31 万 t,陡落到 2003年的 43069.4 万 t,相当于 1990年初的水平!经过了全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全国的 粮食总产量不但没有攀升,反而下滑到十年前的水平,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从图 2和 表 2还可看出,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区、黄淮海区及 东北区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态势与全国 基本一致。从总量来看,全国、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区、东北区和长江流域区粮食总产量增 加率依次是 35.34%、42.89%、55.12%、76.95%、20.52%。可见,23年间我国粮食主产区、东 北区、黄淮海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率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唯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增加 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 15个百分点。 3 粮食单产波动性上升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和一系列现代高 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是呈泼动性上升的势头。由表 2和图 3可见, 从 1980—2003年粮食单产在全国及不同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国平均、粮食主产区 平 均 、 黄 淮 海 区 、 东 北 区 和 长 江 区 23 年 间 粮 食 单 产 增 加 率 分 别 为 58.57%、61.95%、80.91%、67.33%、48.10%。可见粮食主产区增加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3.37个百分点,其中黄淮海区增加幅度最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2.34个百分点,而长江 区增加最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47个百分点。就绝对增加量来看,从 1980—2003年 23 年间平均单产全国净增加 1601 kg/hm2,黄淮海地区净增加 1974 kg/hm2,比全国多增加 374 kg/hm2;东北区净增加 1697 kg/hm2,比全国多增加 96 kg/hm2;而长江中下游区增长 幅度最小,净增加 1553 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7 kg/hm2。就绝对单产水平而言,全 国、粮食主产区合计、黄淮海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单产水平依次是 4052 kg/hm2、4316 kg/hm2、3951 kg/hm2、3920 kg/hm2、4847 kg/hm2,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水 平高过全国平均 264 kg/hm2,长江流域区单产绝对水平最高,高过全国平均水平 795 kg/hm2。可见长江流域区是我国科技含量高,科技对农产品产量贡献大的区域,而黄淮海 和东北区有待于提高科技含量及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据陈印军等人研究,我国粮食作物 单产仍有很大潜力,但难度也不少,必须引起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翻。 .4 粮食单产阶段性变化明显   我国粮食作物单产变化与粮食作物总产的变化趋势一致,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①快 速攀升阶段:1980—1984年,全国粮食单产年均增加 219 kg,粮食主产区平均 257 kg, 黄淮海区、东北区和长江区分别增加 221 kg、233 kg、296 kg,可见,该阶段粮食主产区平均 高于全国 38 kg,各粮食主产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江区该时段单产水平增长最 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7 kg。②稳定增长阶段:1984—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 63 kg,粮食主产区平均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 kg,东北区增长最快,年均增长 134 kg,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1 kg,而该期增长最慢的是长江区,年均增长 44 kg,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20 kg。③缓慢增长阶段:1990—1997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年均增加 57 kg,粮食主产 区平均略高于全国 15 kg,黄淮海区和长江巾下游区增长量相同,均为年均增加 86 kg,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 29 kg,而同期东北区粮食单产增长为零,处于徘徊不前状态。④快速下降 阶段:1997—2003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年均下降 7.5 kg,同期粮食 主产区下降更快,年均下降 33 kg,其中下降最快的数长江中下游区,年均下降 83 kg,东 北区略有下降,年均下降 7.5 kg,而黄淮海区是同期略有升高的唯一区域,年均上升 9 kg。粮食单产的变化除了与科技进步,品种更新换代有关以外,还受农业政策、农业经济 水平和农民管理水平的综合影响。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