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度的重视。一种盼望新中国
早日强大起来的愿望,促使他上书周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
1956年 4月,由周总理主持,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大楼里,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中
央军委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由钱学森介绍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望着那
么多共和国最高军事领导人的亲切目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1956年 10月 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宣告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从此,
在周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
术领导人的生涯。这一天,秋日明丽,秋风怡人。精神抖擞的钱学森面对 156名大学毕业生
首次主讲《导弹概论》课。能够亲自培养我国搞导弹的专门技术人才,这是钱学森多年的梦
想。今天,梦想成真,他怎么能不激动、不自豪呢?若干年后,这批受训的大学生,将成
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
1960年 11月 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
要的转折点。
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1962年 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近程导弹起飞不久就
掉在发射阵地前 300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
钱学森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钱,与同志们一起寻找失败原因,改进方案。1964年 6月
29日,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 10月 27日,遵
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帅,直
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
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
用了 13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
1965年 1月 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
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65年 4月 29日,国防科委在邀请钱学森等专家充分研究论证的
基础上,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在 1970年或 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规
划设想。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了这个规划方案。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
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征一号”试车无法
进行。钱学森协助周总理,为领导人造卫星研制计划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长征一号”在 1969年 8月 22日试车成功。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
森等一批专家在卫星发射基地组织实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1970年 4月 24日,
重量为 173千克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截至目前,已发表专著 7部、论文 300余
篇。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
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
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9年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的称号。1986年 6月南加州华
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他授奖。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
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
号。在国内,他更是受到中央嘉奖和人民敬重的杰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