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2. 充分认识黄河是母亲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3.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思路】
本设计综合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特征。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
视角认识黄河和长江,通过诵读诗歌和欣赏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
和向往。接着通过问题设置、自主学习、同学交流三步,让学生掌握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
要特征和风貌,加深对黄河和长江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现状分析,引
发学生的思考,实现“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丰富,建议学生预习《母亲河》教学内容,对黄河、长江的地理特
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查找“我所知道的黄河和长江” 的相关材料(关于黄河
和长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
【教学过程】
(前奏)
播放《长江之歌》作为背景音乐。
导入: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吗?这些国家从她们产生的地域来看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河流域)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哪几条大河流域?
一、 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多媒体展示“黄河、长江流域图”。
(一)环节一:交流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黄河、长江的资料向其他同学汇报一下,并提出
以下三点要求。1.汇报时声音要响亮。2.注意要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材料中的信息,不要
长篇大论。3.前面同学已涉及过的信息不要再重复汇报。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内容涉及与黄河、长江相关的历史、文
化、自然环境等方面。
(二)环节二:诵读诗词
学生汇报交流完毕,让学生根据媒体设置的情境朗诵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王之涣的
《登鹳鹊楼》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环节三:欣赏图片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古代诗人的描绘中对黄河、长江有了初步体会,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
黄河与长江的美丽风貌。(多媒体显示黄河与长江的风光图片,重点渲染黄河的壮观和长
江的秀美。)
教师:现在同学们只是在图片上看,如果亲临黄河、长江,看到她们的真实风貌,可能你
们也会像古代诗人那样吟诗作画了。
二、黄河、长江
(一)环节一:自主学习
提出以下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
1. 黄河(长江)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2. 黄河(长江)发源于何处?途经哪些省市区?流入什么海?
3. 黄河(长江)主要有哪些支流?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的哪一段?
4. 黄河(长江)上中下游各有何显著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两组同学解答有关黄河的问题;另外两组同学解答有关长江的问题。同组
同学,互相协商,共同合作探究。
(二)环节二:师生合作
分别请几位学生通过媒体显示的《黄河流域图》和《长江流域图》讲解,回答相关问题。其他
同学进行补充,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黄河和长江上中下游的显著特点。
(三)环节三:知识拓展
在讲解第二环节有关问题时,可穿插“知识窗”,介绍以下两个小知识。
1.“地上悬河”。让学生了解地上悬河的形成原因。
2.“三峡工程”。了解三峡工程为何建在宜昌,三峡工程的建成的重大意义。
三、“大家谈”──母亲河的现状与未来
教师:黄河和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河历经沧桑,正在渐渐
失去她昔日的风采。
(一)环节一: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关于黄河的污染、断流、干旱、河水浑浊等方面的图片;另一
组是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的图片。
(二)环节二:问题讨论
1. 造成黄河断流、干旱和“地上悬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2.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又有哪些?
3. 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该怎么做?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对黄河、长江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
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们是如此的令人神往和骄傲,让我们共同努力,
从我做起,为母亲河的壮美、清秀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