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1:38
故事天地 思品政 五年级.pps(37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课件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 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 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 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 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 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 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 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 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 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 9月 27日,新中国成立,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 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 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 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 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 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 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 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 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 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 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 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 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 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 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 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 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 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 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 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 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 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 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 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 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 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 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 ,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 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 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 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 ,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 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 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 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 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 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 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 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 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 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 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 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 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 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 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 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 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 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 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 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 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 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 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 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 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 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 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 ,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 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 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 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 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 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 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以示怀念。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 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 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 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 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 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 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 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 《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 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 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史称 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 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 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 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 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 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 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 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 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 不衰,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 -- 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 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 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 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 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 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 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 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 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 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 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 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 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 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 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 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 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 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 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 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 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 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 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 “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 ,“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 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 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