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1:47
故事天地 思品政 五年级.pps(13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课件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开辟的一 条横贯欧亚大陆,长达几千公里的商路 ,对中欧、东西亚洲贸易的发展作用巨 大,推动和发展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 中国汉代,有一个西域地区,指的是玉 门关、阳关(在今陕西省)以西的新疆 地区和中亚的一些国家。汉初,匈奴控 制着这个地区,当时,匈奴经常骚扰汉 代边境,汉朝政府便派张骞出使西域, 联络一个叫大月氏的小国夹击匈奴。   后来匈奴归顺汉朝,张骞又第二次 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国,从此打通了一条 由长安(今陕西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 张骞到乌孙,又分派副使到大 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联 络。这次虽然没有达到联合乌孙的目的 ,却加强与西域的关系。以后,汉和西 域诸国经常互派使者。汉使还通过西域 到中亚各国。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 切。汉的穿井和建筑技术传入西域,大 量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入西域、中亚和 欧洲。西域的葡萄、胡瓜、胡葱、苜蓿 、以及马、骆驼、毛毯、乐器等则传入 内地。这条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 和欧洲的商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上 “丝绸之路”。   另外,从汉代开始还有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即从今天 的广东,经东南亚到达印度、 斯里兰卡,再到波斯湾、红海。 宋代在福建、广州、泉州设立 “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 ,乘船到了阿拉伯,写下了 《夷岛志略》,周达观的《真 腊风土记》则记载了柬埔寨的 吴哥文化。 郑和下西洋   在 15世纪,世界上有三大远洋航海活动, 1405 —1433年,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 1492年意大利哥 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 1498年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 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郑和( 1371—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 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是明成祖的内宫太监。明朝 永乐三年( 1405年),明朝皇帝派他远航。   从永乐三年(公元 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 1433年),郑和奉命统率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包 括宝船和大小各种船只 200余艘,船员 2.7万余人) ,先后七次出使西洋,时间长达 28年之久。 • 郑和船队纵横于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远至赤道非洲以南 的广阔海域,遍访了亚非 30余个国家,有今天的马来西 来、马六甲海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菲律宾、越 南、柬埔寨、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伊 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等等。这不仅是中国 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已 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 郑和船队的这些远航活动,大大提高了明朝的国 际地位,并且与所到各国建立了政治联系和贸易联系。 中国特产的锦绮、纱罗、绫绢以及各种瓷器、铜器、麝 香、金银等通过郑和船队输到海外;而外国的各种珍宝 、药品、颜料、棉布以及香料、珊瑚、象牙、宝石、珍 珠等也从印度洋输入中国。郑和的远洋壮举,大大促进 了中国与南洋诸国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他作为伟大航海 家的历史地位。至今,南洋各地仍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 的遗迹,如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附近,有三保山、三保 庙、三保井等,在印度尼西亚的爪洼岛上还有一座城市 叫三保垅。   隋唐时代,中国高度发展的汉文化吸引了世界 上许多国家的使团、商人和留学生,与中国一衣带 水的日本,先后派出了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 国学习。隋代有 5次,唐代从 630年到 834年的二 百多年则有 19次,其中 16次到达了中国,使团成 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 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 达 651人,船只由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 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 没有掌握,因此,几乎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 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了 学习中国文化而锲而不舍,舍生忘死。    遣唐使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 他们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 例如参谒孔子庙堂等。一些使臣则尽量到处搜罗中 国书籍文物,带回日本。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 • 他们来华以后,大多人国子监所辖的“六学” 就读,学间一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 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 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 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人了封 建社会。这些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 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 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 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字、 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 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一些 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 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接受 了科举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 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 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 还,李白以为他遇难,作《哭晁衡》一首,诗曰:“日 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 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以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 刷术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发明以及茶、瓷 器等传入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 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 方面。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年—前 221年),中国就已用磁石指南了,北宋 则有了指南针,元代更为广泛地运用在 航海上。北宋前火药已发明,北宋毕升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东汉蔡伦发明造纸 术。 公元 3、 4世纪,造纸术传入 朝鲜,又传入日本,唐代西传中亚,后 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非和欧洲。火药、 印刷术、指南针也都通过丝绸之路等传 到阿拉伯、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发明的传播   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原产于 中国。汉代民间饮茶已成风气。大约在 1200年前的日本奈良时代,茶传入日本 ,成为茶道文化,后来,茶又传到俄罗 斯、欧洲、印度等。 瓷器曾被称为中国五大发 明,商代(公元前 11世纪以前)瓷器 就已有使用,唐代制瓷工艺发展迅速, 并已开始大量销往阿拉伯、日本、朝鲜 、东南亚等国,到了北宋,中国瓷器畅 销欧洲。英国人称中国为 China,原意 就是瓷器。在当时的欧洲,瓷器是一种 价格很高的奢侈品,贵如黄金、白银, 拥有瓷器是贵族的一种荣耀。 儒学传播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 位的思想,儒学是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年)在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创立的,他提出“仁”的思想,仁就 是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观点,要以礼为规范。自汉武帝时起,儒 学思想取得主导地位,孔子也被历代统治 者尊为圣人,宋元明清儒学中的理学受到 尊崇。   儒学思想首先影响到中国周边的越南 、朝鲜和日本,儒学也成为这些国家的古 代正统思想。唐宋元明都允许越南、朝鲜 的学子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还 可以在中国做官。公元 16世纪,朝鲜建立 了规模宏大的儒学体系,建立儒教,尊奉 孔子。 • 公元 385年,朝鲜百济博士王仁 到日本,带去《论语》、《千字文》应神天 皇的儿子稚郎子拜王仁为师,学习《论语》 ,儒学传入日本。 •   以后,儒学又传入欧洲,在十七、十八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中,启 蒙运动的思想家法国伏尔泰( Voltaire), 德国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等给予儒学极高的评价,认为中 国文化是道德的、符合人性的文化,并从儒 学中吸取思想营养。 •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也把 儒学经典《大学》、《中庸》、《论语》、 《礼记》、《诗经》、《易经》等介绍到西 方,对西方思想家了解、接受中国思想起到 了重要作用。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