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1:47
知识链接 思品政 五年级.pps(30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课件
中国文化之旅 孔子文化   中国 2500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 一。至今,他的学说还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华人的思想 和行为,西方学术界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被奉为儒家经 典。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那里的“三孔”——孔 府、孔庙、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是探求孔 子文化的旅游胜地。中国国际旅行社常为西方国家的 旅游团在“三孔”现场举办孔子文化研习班,研习孔 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习 中国的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每逢农历 9月 26日孔 子的诞辰,山东曲阜都举行孔子文化旅游节。 • 京剧   •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舞台艺术,表演上歌 舞并重,并融合武术技巧,讲究“唱、念、做、打”。 令人称绝的是别具一格的抽象表演手法;在空无一物 的舞台上,通过演员的唱白与形体动作、表情眼神等 ,配以音乐,以虚代实,能让观众真切领会开门关窗 、骑马坐轿等动作以至剧情的发展;甚至只有几名演 员的场面,便能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恢宏气势。   为外国旅游者特设的京剧专场演出,尽量避开语 言障碍,常挑选《三岔口》、《拾玉镯》、《大闹天 宫》、《贵妃醉酒》等动作性强、唱白少的剧目,借 助舞蹈、形体等语言来表述剧情。绚丽多彩的戏装、 净角丑角的奇特脸谱,以及琴笙锣鼓等中国的民族乐 器,常常引起外国游客的极大兴趣。与书画相配的印 章篆刻,也被外国旅游者视作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 他们去中国旅游时,常常请当地的翻译将自己的名字 译成中文,精选质地上乘的青田石或寿山石为材料, 请当地的雕刻师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刻成一枚印章,这 是很有意思的旅游纪念品。 • 书法篆刻 • 东方一些国家用毛笔蘸墨汁书写文字和绘画 ,其源盖出于中国。中国的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中国画有水墨画、帛画、 年画等。既有泼墨写意,又有工笔勾勒,表现人物、 山水、花卉、瓜果、鸟兽、鱼虫等各种题材。   书法和绘画所需的笔、砚、纸、墨四种用具, 称为“文房四宝”。最著名的是浙江湖州的“湖笔” ,都是精选上等的山羊毛、兔毛、黄鼠狼毛制成的; 广东肇庆端溪的“端砚”,石料选自当地山石中的精 品;还有安徽宣城的“宣纸”和徽州的“徽墨”,都 具有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这些产地是外国旅游者 探究中国文化用品的旅游点。他们在那里观赏和了解 传统的制作工艺,选购心仪已久的文房四宝。 • 与书画相配的印章篆刻,也被外国旅游者视 作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他们去中国旅游时,常常请 当地的翻译将自己的名字译成中文,精选质地上乘的 青田石或寿山石为材料,请当地的雕刻师将自己的中 文名字刻成一枚印章,这是很有意思的旅游纪念品。 •  丝绸 •  自从 2000年前古罗马人第一次看到凯 撒大帝身上所穿的丝绸披袍,便知道了在遥远 的东方,有一个能生产如此美丽奇妙衣料的中 国,他们称之为“丝之国”。苏州、杭州这些 著名的丝绸生产地,是现代旅游者探索丝绸奥 秘的地方。   旅游者在苏州、杭州可以参观丝绸博物馆 ,了解丝绸的历史和生产过程,可以访问种桑 养蚕的农村和丝绸工厂,以及在丝绸上刺绣的 工艺研究所。游客们既可参观,又可参与摘桑 、养蚕、缫丝、织丝、染丝、印绸等生产操作。 他们在五彩缤纷的丝绸制品中,可以尽情选购 。 • 武术功夫 • 被许多外国人称之为“功夫”的中国 传统武术,亦引起游客们的兴趣。所以,河南 登封的少林寺和小小的乡村陈家沟,是爱好中 国“功夫”的外国旅游者追寻“少林拳”和太 极拳发源地的旅游目的地。在那里,不仅可以 观摩正宗的“功夫”,而且可以在当地的武术 学校或武术馆当一名学员,学习和探求中国武 术的真谛。武术中的太极,以及气功和针灸, 是中国传统的保健、医疗方式。许多外国旅游 者曾听说过它们神奇的强身、治病功能,专程 到中国求教、求医。 • 瓷器 • 瓷器最早产于中国。英文中的“瓷器”与 “中国”是同一词。世界将中国看作是“瓷 之国”,中国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 便自然成为外国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在景德镇,外国游客可以看到千百年前 的瓷窑遗址,以及在那些遗址上出土的珍稀 的古瓷器和碎片。他们还可以在当地工匠的 指导下,按照中国古代的工艺,亲手制作一 只瓷碗,并刻上自己的名字,送进炉里焙烧 数小时,便成为一件极有意义的纪念品。虽 然这只瓷碗或许很粗糙,但这很可能是自己 生平第一次亲手制作的瓷器,而且是在瓷之 国——中国、瓷之都——景德镇制作的,很 值得在亲友面前炫耀一番。 中国古代文化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 三、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览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 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 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 ③ 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繁荣。 ④ 统治者的重视。 ⑤ 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 如印刷术和火药的发 明等 ) ⑥ 广大人民辛勤创造。劳动人民是物质资料的 直接创造者,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 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 1 、四大发明 ① 造纸术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国家。 西汉—发展:东汉,蔡伦改进—传播 :6 世纪东传 至朝鲜、日本, 8 世纪西传中亚、阿拉伯 , 后传入 非洲、欧洲。 ② 印刷术: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 -- 发展:活 字印刷发明于北宋 -- 传播:东传朝鲜、日本、西 传埃及和欧洲。 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 1 、四大发明 ③ 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发展:北 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传播:南宋时 ( 13 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④ 火药:发明:唐朝中期—发展:唐末开始 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南宋造出世界上 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传播: 13 世纪 中期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 、古代的天文历法 天文: (1) 《春秋》记载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 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 600 多年。 (2) 战国《甘石星经》—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 (3) 东汉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多年。 (4) 唐朝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创始人),是世界 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 (5) 元朝郭守敬主持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 2 、古代的天文历法 历法 (1) 唐朝僧一行制订大衍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 体系成熟。 (2) 北宋沈括编制十二气历。 (3) 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比公历早 300 年。 (4) 徐光启、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 3 、古代医学 ① 战国《黄帝内经》最早系统医学著作,中医 学基础理论,医家之宗。扁鹊“四诊法” 。 ②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药王” 。 ③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 布药典。比欧洲早 800 年。 ④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东 方医药巨典”) 4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① 东汉:《九章算术》当时最先进应用数学 ② 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刘徽,提出了正确的计算方 法;南朝,祖冲之,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 1000 多年著有《缀术》 ③ 徐光启、利马窦合译《几何原本》 5 、中国古代的农学。 ① 西汉《范胜之书》现存最早农书 ②北魏贾思勰的《齐 民要术》现存最完整农书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介 绍了当时欧洲的先进技术。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的书籍 5 、地理学。 ①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 位的仪器,比欧洲早 1700 多年。 ② 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6 、综合性著作 ( 1 )沈括著《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坐 标 ( 2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 17 世纪工 艺百科全书 7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① 长期世界领先,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 ② 来自于生活实践,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经 济发展。 ③ 理论总结欠缺,重复发明多 8 、明清落后的原因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传统,阻碍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 交流。C、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 根本原因 ? 三、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览 1 、史学 ① 鲁国历史《春秋》,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的历史。 ③ 东汉班固的《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④ 唐朝刘知己《史通》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通典》最早的典章制度专史。 ⑤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 ⑥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2 、文学 ( 1 )先秦:①诗歌:《诗经》风、雅、颂三类;屈原 “楚 辞体” 《离骚》;②诸子散文:孟子、庄子等。 ( 2 )汉赋(班固 张衡)、乐府。 ( 3 )魏晋南北朝:东晋陶渊明田园诗。 ( 4 )唐朝:诗仙 - 李白,诗圣 - 杜甫(诗史),白居易 ( 5 )宋朝:诗歌 - 陆游存留作品最多的诗人。 宋词 -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 6 )元曲:元 - 关汉卿 明 - 汤显祖 ( 7 )小说:唐朝 - 传奇小说 宋元 - 话本 明清 - 小说 元末明初: 罗贯中《三国演义》最早长篇小说、施耐庵 《水浒传》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小说 明朝:吴承恩《西游记》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清朝: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 史》、蒲松龄《聊斋志异》。 4 、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 ( 1 )佛教 ①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我国内地,东汉 明帝派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 ②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迅速传播。东晋法显去 天竺取经,南朝梁武帝几次入寺舍身,石窟文 化(云冈 龙门 莫高窟) A. 原因:社会下层的精神解脱,社会上层统治 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B. 危害:政治:统治者利用佛教,使人民甘 受剥削;经济:统治者支持佛教,浪费大量 钱财;寺院经济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 加重了人民负担。 C. 反佛:南朝范缜《神灭论》;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灭佛。 ③ 唐朝:玄奘、义净(海路、陆路) ④ 元朝:设宣政院 -吐蕃宗教首领八思巴 ( 2 )道教 ① 东汉时民间流传的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主要的经典。张 角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群众起义。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葛洪、南朝陶弘景、北方的寇谦之等把 道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① 荀子不信天命,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 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荀子》 ② 王充激烈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变学说,反对 鬼神迷信胡说。《论衡》 ③ 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 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 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④ 王夫之认为,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 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 证法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 看待历史 , 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1 、春秋:孔子,儒家学派形成。①提出“仁”的学说,反对苛 政,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②主张维护周朝的礼,这是孔子思想 的保守部分。③作为一个教育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兴 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 2 、战国时期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重视民心向 背 ,“ 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荀子 : 重礼、法;重视民心向背 ,“ 舟水论”;人性本恶。 3 、西汉董仲舒 ① 兼收百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 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二、历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1 、明李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① 提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② 批判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著有《藏书》 《焚书》。 2 、清初三大民主启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 黄宗羲:他的思想近似启蒙思想家。①批判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 ②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 希望明君贤相改善封建制度。 顾炎武: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以致用。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注重考证,崇尚崇实学风。 王夫之: ①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兴利除弊(体现发展观)。 要求政治改革,反对君主专制。 ②主张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与近代英国经济学家亚 当 .斯密见解接近。 ③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 、近代以来 ① 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 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 依据。 ②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 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对儒家思想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 响,要批判地继承其优秀的思想精华,孔子思想多为后人 所利用,应该辨证地对待儒家思想。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阶段特征 ①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学术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发展导致科技进步 ;私学兴起官府垄断被打破。 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 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 呈现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思想上“独尊儒术”与 “焚书坑儒”取代“百家争鸣”。(中外文化交流空 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等) 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阶段特征 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 地区开发。佛教盛行(建筑、绘画、石窟、范缜《神灭 论》),数学、农学《齐民要术》世界成就和北方的民歌体 现这一特征。 ④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中国科技文化达到 世界最高水平,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 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中华文化圈” 。 博大精深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泽被深远 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阶段特征 ⑤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 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对人类历史发 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全面繁荣 影响深远 ⑥ 明清时期,承古萌新(表现?)古代文化 进入总结阶段,新的文化因社会发展的缓慢与 政策的压制而未能发展起来。中国文化与中国 社会一起逐渐被西方所轻视。 中国文物古迹 长城   名气最大的自然是长城。这一中国古代重 要的军事防御工事,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 河北的山海关,全长 1.27万华里( 6350公 里),故称“万里长城”。若将公元前 7世纪 到 16世纪 2000余年间各个朝代先后修筑的长 城“连”起来,总长度超过 10万华里( 5公 里),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以上。  如同金字塔之于埃及,长城是中国标 志性的历史古迹。中国有句话说,“不到长城 非好汉”;周游世界的旅游者说,不看金字塔 等于没去过埃及,不登长城就好像没有看到过 中国。 • 故宫 •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一座雄 伟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它周围城墙高 10米,东西宽 760米,南北长 96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 72万多平方 米,有大小宫室殿堂 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    500多年间,明( 1368—1644)、清( 1616— 1911)两代共 24位皇帝先后居住在紫禁城中。这里殿宇 巍巍,宫阙幽深,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四个城角建有精 巧玲珑、九梁十八柱的角楼。故宫四周环绕着护城河。 • 进天安门,北行一段路,便是故宫的正门“午门”。宫 内前半部的高大宫殿群是皇帝治理朝政、接见文武大臣 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后宫是一个连一个的小套院,皇后 和妃子们住在那里;最后是布局精致的御花园。   今天,各个宫室内陈列着当年帝后办公、生活的各 种设施、用具,另有专辟的宫室陈列着中国历史上各个 朝代的奇珍异宝。大量的珍宝文物连同建筑群本身,是 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院。   在这红色高墙内的庞大皇宫里,数百年间不知发生 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宫廷故事。在故宫实景拍摄的获奥斯 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就是取材于清末历史。 • 天坛 •   天坛是一处巨大的皇家园林,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场所,建于500多年前。中国皇帝自称“天子”,每年一次的付清在仪式由 他亲自主持。天坛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比故宫还大两倍多,园内 树林茂密葱茏,建筑物并不多,最核心的建筑物便是基辛格所赞 叹不已的祈年殿。他回忆道,第一次见到祈年殿时,他简直惊呆 了,以至许久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美感对他心灵的震撼。这 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 38米,直径 30米;洁白 圆形台 基,深蓝色琉璃瓦顶,朱红圆柱环列,金碧彩绘,还有殿顶巨大 的鎏金宝顶,真是绚丽夺目。它的神来之笔,便是高大而沉重的 三重檐殿顶,由 28根巨大木柱和许多互相衔接的木构件所支撑 着。这是中国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柱梁式构架的典型建筑。   天坛吸引游客的又一名胜是回音壁。正圆形的围墙内,两人 分别站在东西两侧墙根,一人对一墙轻声说话,声波沿墙连续反 射传递,另一人贴着墙能很清楚地听到。这是 500年前中国人对 声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 兵马俑 •    70年代,在西安的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埋 在地下距今 2200年的大规模的兵马俑,当即轰动 了世界,被国际舆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前 221—前 209在位)是中国第一个掌 握中央集权的皇帝。在他的陵墓旁,陪葬着数千 尊与真人真马一般大的陶制彩绘兵马俑,还有当 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以后又陆续发现铜车马 和模拟战时指挥部的兵马俑坑,先后出土文物上 万件。造型各异、表情生动的兵马俑按军阵排列 ,宛如大军整装待发,气势雄壮。 • 布达拉宫 •   在中国,最具神秘色彩的古建筑要数西藏的布达 拉宫。它坐落在拉萨市西北隅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 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始建于公元 7世纪。它高 13层,占地 41公顷,全部用花岗岩砌 筑,有 1000间宫室。历代的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办 公、做佛事,都在布达拉宫内。达赖寝室在最高处, 阳光终日照射,被称为“日光殿”。安放历代达赖遗 体的灵塔,也放置在宫内。经堂、佛像、雕塑、壁画 以及宫内收藏的大量的佛经典籍和无数的珍宝,都有 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政府投资 5300万元全 面维修布达拉宫,使这座著名的古建筑重现辉煌。 • 都江堰 • 2200多年前在四川建造的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 水利工程。最令人惊叹的是它至今依然正常运作,为民 造福。这一工程将岷江一分为二,分别担任排洪、灌溉 兼通航的功能,既可防洪排涝,又灌溉着 60万公顷的农 田。附近还有伏龙观、二王庙、吊索桥等旅游景点。   同样是 2000多年前的古迹,新疆吐鲁番附近的高 昌故城和交河故城已只剩残迹了。这两座曾繁华千年的 古城,数百年来逐渐废弃、荒芜。目前遗址上虽然是一 片黄土的断墙残垣,但城墙基、街道、寺院、佛塔、民 居、水井、衙署官邸、手工作坊、市场等,由于当地干 燥和高温的自然条件,至今仍依稀可辨。站在这苍凉的 废墟中,遥想千年前此地的繁华景象,不由得让人发思 古人之幽情,而叹人间之沧海桑田。 • 这些年来,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仿建了中国的 唐城、宋城、明城,这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浓厚 兴趣。这些建筑所仿效的古城西安(唐称长安) 、开封(宋称东京汴梁)和南京,曾分别是中国 历史上唐( 618—907)、北宋( 960—1127) 、明三个朝代的京都(其中南京作为明都,只有 50余年的历史,后迁都北京)。游人到此便产生 一种浓重的历史感。现在这些古城的城墙大多还 在,城廓分明,近些年又依原样加以修补,以恢 复当年的都城雄姿;城里某些街道也再现了历史 原貌。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