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对外开放的里
程碑 深圳特区是我国创办最早、发展最
快、最具生机活力的地方。这 20年来,从一
个人口仅 3万人的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
成为今天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国际城
市。 1979年深圳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1.
96亿元,到 1998年为 1298. 02亿元,按
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200倍,年递增率为 33.
2%, 1999年增长率为 14%,这在世界经济
发展史上是空前未有的。从经济结构来
看, 1979年,深圳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37 20∶ . 5 42∶ . 5,到 1998年其
结构调整为 1. 2 49∶ . 7 49∶ . 1, 代表工
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工业结构调整尤其 引人
注目。
• 1979年全市只有 200家小手工工厂,全年
产值仅为 0. 23亿元, 1998年全市年产
值 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为
2090家,工业总产值为 1660. 24亿元,
当年的增加值为 517. 45亿元,比上年增
长 18. 5%,工业增加值对 GDP的贡献
为 55%, 1999年工业增加值为 567亿元。
深圳的工业体系,由 34个行业,上千种工
业品所组成,其中有 3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
全国首位。 90年代以后,以电子信息产业
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 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为 22. 86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 8. 1%, 1998年达到 655. 18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 35. 4%, 1999年占 40%,为全国
大中城市之首。
1979年出口额尚不足 1000万美元, 1992年
突破 100亿美元,达到 120亿美元, 1998年为 264亿
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79年增长 1042倍。年递
增率为 44. 2%。 1999年为 274亿美元,增长 4%。
1998年深圳的外贸出口占全国的 14. 4%,为全国外
贸出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引进外资连续不断迈上新台
阶。 1979- 1998年,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72. 29
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为 120. 37亿美元,占
69. 9%。外商投资的行业包括工业、交通运输、邮电
通讯、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全国最大的 500家外
商投资企业,深圳占 58家,最大的 50家企业深圳占 11
家。可见,外经贸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从 1979-1998年总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2040亿
元,年递增 42. 2%。 1998年,全社会货
运量达 4048万吨、客运量为 8484万人次。
京广、京九两大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 1232公里,其中的上等
级公路为 1230公里,高速公路为 130公里。
深圳国际机场,已开通 4条国际航线, 96条
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为 515万人次,
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深圳现有港口 8个,12个货运码头, 33个万吨级码头,对外口
岸为 17个,其中一类口岸 12个,港口年吞
吐量为 4651. 13万吨,集装箱的吞吐量为298. 4万箱,从 1995- 1999年年递增率
超过 60%,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列。
• 拥有全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全国最大的客运口岸———罗湖口岸,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盐田港。 1998
年财政收入为 164. 9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
额为 423. 05亿元。
上述这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有力地反映了深圳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因而被人们誉为:“深圳的速度”、“一夜城”、“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海岸线上的一面旗帜”、“一道亮丽风景线”
“挂在共和国胸前的一枚勋章”、“世界其他快速发展城市的典范”。
1984年 1月 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
经济特区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表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珠海—— 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珠海经济特区是从开始发展
旅游业入手进行开发的,接着搞工业
区建设,同时用两年时间请国内外专
家研究提出建设方案,并在建设中严
格实行规划、征地、标高、地下管道
、各区功能布局、审查图纸、街景、
绿化“八统一”。自经济特区建立以
来,珠海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总产
值、外贸出口总值都比建经济特区前
增长 100多倍。
• 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 235亿元;预
算内财政收入为 15. 96亿元,比上
年增长 13. 3%;零售物价指数上升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3. 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
、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2. 1%
和 15. 2%;完成进出口总额 55.
2亿美元,增长 11. 6%,其中出口
总额 29. 7亿美元,增长 20. 4%。
1990年即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并跻身于全国 24个基本实现小康城
市的前 4名。
• 20年来,通过财政、银行、邮电、海关等渠
道,上缴国家 130多亿元,支持国家有关的
部门建设和扶持贫困地区 6亿多元。到目前
为止,珠海市建成了珠海大道等级城市道路340公里,大中桥梁几十座。建成了九洲港
客运码头和万吨级深水码头、珠海港两个万
吨级码头。先后开通了市内自动电话 39. 8
万门,形成了以程控交换和光纤通讯为主,
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具有多功能的综合通讯网
络。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型珠海机场。广珠铁
路已正式动工。
厦门——继续发挥排
头兵作用 • 厦门经济特区于 1981年 10月在湖
里工业区破土动工,进行水、电、路、通
信、排污和平整土地的“五通一平”。与
此同时,重点建设位于厦门岛上的高崎国
际机场,东渡港深水码头和万门程控电话
交换机,以改善厦门市的基础设施面貌。
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率先在
全国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成了吸引外
资的良好条件。截至 1996年底厦门特区
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3862项,实际到
资 63. 66亿美元,开业投产外资企业
2901家,外商投资实际占到资率居全国
首位。
厦门特区的面积最初仅有 2. 5平方
公里,到 1992年已扩大为 260平方公里。
到 1997年,厦门经济特区国内生产总值
为 371. 82亿元,同比增长 21%;商品
零售价比上年下降 2. 1%,居民消费价
格上涨 2. 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28387元,增长 19. 6%,折合成美元
已超过 3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
的初级水平;全年进出口总值 77. 6亿
美元,其中出口 42. 5亿美元,进口
35. 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 16. 8%
、 14. 8%和 19.
“ 九五”乃至 2010年期间是厦门
经济特区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要增创
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继续发挥在改革
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
• 要以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和现
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在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方面发挥
示范作用;以塑造功能优势为
中心环节,发挥辐射和带动作
用;以两个转变为基础,促进
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和增
长方式上提高一个新的层次;
以对台“三通”为契机,推动
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实施,逐步
实现人员、货物和资金的自由
进出;以科教进步为先导,发
展经济和社会事业。通过上述
的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高速、健康地增长和社会事业
的协调发展。
• 到 2000年,实现以 1990年不变价
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00亿元以上
,人均 3万元以上,全面完成工业
化阶段的任务。到 2010年,使厦
门成为工业发达、城市服务功能
完善、具有较强的内外辐射能力
、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的现代化
、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国内生
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
家届时的中上的水平。
汕头——不辱特区窗口的神圣使
命
汕头经济特区则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生活服务设施主要依托老市区,在划定的 1. 6平方
公里内先开发 20万平方米,重点举办出口加工
区。 1997年,汕头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37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6%,整体经济实力在宏观调控环境中
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预算财政收入 29. 02亿元,
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31亿多元,投资结构趋于合理,重点项目投入增加;
市区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 740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4100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 15. 7%和 4.
3%,全年进出口总额 68. 73亿美元,其中出口
34. 47亿美元,进口 34. 26亿美元,分别增长
33. 5%、 28. 5%和 38. 8%。汕头市建成了深
水港、修通了海湾大桥、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
等一批大型重点工程。
• 改造和扩建了汕头机场。建成了 5000吨级
以上各类码头 20个,新建、改建、扩建主
干道路几十条,市区道路总长 440公里,形
成以港口为枢纽、铁路为干线、公路为网络
的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规模基础设
施的建设,大大密切了经济特区与国内外市
场的广泛联系,加快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上面的种种数字使我们清楚地看到
广东三个经济特区 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
就。从 1979年至 1999年,三个经济特区
所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288亿元,其中,“八五”时期累计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 1210亿元,占总量
的 28. 2%;仅 1998、 1999两年就超过
“八五”时期,达到 1475亿元,占总量的34. 4%。
• 与此同时,特区的软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特区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断提高,特区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特区的社会和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之
后,全国人大先后授予深圳、珠海、汕头三市人大立法权,各特区重视引进科技人才,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造更加有利于客商投资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促进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形成了良性循环体系。目前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基本建设和技术更新改造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所占的比重相对合理,高科技产业投资比重增加,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必将为特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海南——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于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成
效卓著, 1988年 4月 13日,第
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议案
,决定正式设立海南省并把全省
划定为经济特区,实行更加开放
、灵活的体制和政策。面积
34000平方公里的海南省,是中
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也是最大的
一个。
• 1978年之前,海南基本上处于
封闭的状态,与外界交流很少,
利用外资处于空白状态。建省办
经济特区以后,利用外资迅猛增
长, 1988- 1999年全省累计实
际利用外资 87. 38亿美元,来
琼投资的国家和地区 1998年达
到 20多个,大财团、大企业来
琼投资的势头日益增大。对外开
放的迅速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
增长,极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
展。
• 1998年全省出口总值达
88463万美元,比 1952年
的 42万美元增长
2105. 26倍,年均递增
18. 1%。国际技术交流
合作日趋活跃,不断向纵
深扩展。在境外办企业也
日益增多,投资领域涉及
能源、贸易、工程承包、
运输等多种行业。
• 海口市从一个边远小城发展成为现代的省会城市,进入了“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50
强”和“投资硬环境 40优”行列。
1998年全省工农业总产
值达 502. 25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比 1952年增长 59. 64倍
,年均递增 9. 3%; 1998年全
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38. 92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1978年增长 7. 72倍,年递增11. 4%,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
平 1. 7个百分点。
• 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9年的 327元增加到1998年的 6022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比 1978年增长6. 81倍,年均递增10. 8%。经济规模的迅速
扩大,大大提高了海南省财政实力。
在经济特区取得突破性进展后, 1984年 4月党
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14个沿海
港口城市。
• 1984年 9月 25日,大连成立
中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后 10年, 32个国家经济技
术开发区累计实际吸收外资
101亿美元,占外资总数的
7. 5%,开办外商投资企业
10193家。这标志我国的对外
开放格局从经济特区走向重点
延伸,在沿海地区从南到北连
成一线。
浦东开发——中国现代化的新起点
• 上海浦东位于中国沿海和长江入海口的交
汇点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中心。1990年 4月 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同意
开发、开放浦东时宣布,中国 90年代开放的
重点,就是浦东。
浦东开发体现出了开发开放的同步效
果,开发促进了开放,开放又加快了开发,真
正形成了互动效应。由于开发开放的双重功效
,使得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相继落户浦东,投资
国家与地区不断增加。至 1998年底,已有 67
个国家和地区 5472个投资项目落户浦东新区。
占上海全市外资项目的 28. 58%;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占全市 30%;投资超过 1000万
美元的项目有 449个,其合同外资为 91. 3
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 87%。
• 有 88家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在新区投资
了 149个大项目,有 21家跨国公司在浦
东设立了地区总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项目履约情况良好,“三率”数值较高。
浦东开发开放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浦东开发促进了浦西与浦东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有效组合,为城市进行空间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其更深层意义还在于:以浦东开发区为龙头,推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浦东开发区的多重优势,以市场换技术,用先进技术改造浦西的传统产业,然后,再转移到浦东开发区,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正是抓住了浦东开发的契机,几乎是与
浦东开发同步,上海市加大了城市经济结
构调整的力度。先是大力改造传统工业。
企业重组后形成了以汽车、钢铁、机电为
代表的六大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
重由 32. 6%上升到 48. 2%,上海工
业的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继而又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纺织业为突破
口,率先在全国开始大规模结构调整;同
时始终把高新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
1998年起高新技术产业已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 16. 5%。现在,上海市着眼于
跨世纪发展,又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 浦东的迅速崛起,对上海和长江流域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各国,首先是亚太地区更大规模地进入上海和长江流域都有重要意义。
1992年沿边境、沿长江和内陆省会
(首府)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已经由沿海地区扩展到包括沿长江、内陆边境和省会城市等在内,覆盖 355
个市(县)、 55万平方公里, 3. 3亿人口
的广阔地区。 1992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上
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输入国,仅次于美国,并连续多年保持这种优势。最新的统计数字是令人鼓舞的。中国开放以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达 2000亿美元,已累计批准近 30
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半数以上已经开业。
• 外商投资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重要
的增长点,在沿海地区甚至已成为经济增
长和保持繁荣的源泉,广东、福建的投资
来源外资就占有 1/ 3以上。与此同时,
中国产品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外资进入后
也大跨度的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和北京吉普车公
司,短短几年就将中国轿车工业水平从 50
年代带进 80年代。天津的奥的斯、中国迅
达、上海三菱等电梯合资企业,使用中国
电梯工业从手工控制一步跨入电脑控制的90年代。彩色显像管、电视、小汽车、电
梯业的先进技术已经大幅度地实现了国产
化。
• 今天, 1700万中国人在各类外资
、合资企业中辛勤工作,他们不仅有较
好的收入,也正在掌握新的技术。中国
经济的发展显然已经离不开世界,而世
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明显依靠中
国这个巨大市场。中国外贸增长速度一
直高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 1997年的进
口贸易额达到 32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1%。这意味着中国货的全球消费
者不断扩大,而进口为外国创造了数千
万个就业机会。
打开国门 20年,中国吸引着外
资,中国的资本也走出进入全球各大洲。
最初是单向流通,而今,双向的格局已
经形成了。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