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2:03
故事天地 思品政 五年级.pps(22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课件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年轻时科场遇到挫折失意后,在文友文徵明、祝枝 山的劝导下,渐渐地从痛苦,消沉中解脱了出来,开始了读书卖画、云游 山水的生涯。西郊的虎丘是苏城文人雅士经常聚会的地方,唐伯虎也常来 这里游乐,留下了一个个浪漫、风趣的传说,流传至今。留下了一个个浪 漫、风趣的传说,流传至今。  枕石而眠地上仙   有一年春天,风和日丽,唐伯虎又来到虎丘,在山上游赏半天后,觉 得有点疲倦,看到路旁一石圆润光滑,便就地枕石而眠。虎丘山上山水自 然、空气新鲜,唐伯虎睡得舒服极了,已忘了身处何地。这时好友祝枝山 也来到虎丘,看到睡得正香的唐伯虎,推醒了他,说道:“唐老弟,你天 当被来地当床,路边石头当枕头,好潇洒啊。”唐伯虎一觉醒来,又见好 友祝枝山来了,觉得神清气爽,提议给石头起个名。祝枝山仔细一看,石 头确实像个枕头,挥笔写下“枕石”两字,请人刻在石头上。从此大家称 它枕石。   第二年,唐伯虎、祝枝山携妻子来到虎丘,看到枕石倍感亲切,祝枝 山又开起了玩笑:“伯虎,枕石象征同枕共眠,我们何不占卜一下,看怀 孕的妻子生男还是生女。我们用一石子丢在枕石上,滚下的生男孩,留于 石面的生女孩。”唐伯虎表示同意。于时两人各拣一块石子,丢向枕石, 唐伯虎丢的石子滚了下来,祝枝山丢的石子留在了石面上。后来,果然唐 伯虎生了一个女儿,祝枝山生了一个男孩。这事流传开来,人们纷纷仿效。 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青年男女来到这里总喜欢丢一石 子,博取一乐。 <1> 返回    一首《登高》惊四座   唐伯虎风流倜傥,洒脱不羁,出格的举止时常让人揣摩不透。   这天,他又别出心裁,扮作一个叫化子游虎丘山,遇到一群商人在那 里附庸风雅,举行文酒之会,决定和他们开个玩笑,便走上前作了一个揖 说:“诸君今日唱和,能让我这个叫花子也和上一首么?”商人们对他周 身上下打量了一遍,又气又好笑。为了戏弄唐伯虎,真的把毛笔递了过来。 唐伯虎先写了个“一”字,商人们轻蔑地摇摇头。他又写一个“上”字, 商人们哈哈大笑。唐伯虎说:“我写诗一定要喝酒,你们能让我喝点酒 吗?”商人们回答说:“你要真能写诗,就让你喝个够;你要是不会写诗 ,趁早滚开,免得我们处罚你。”他们真的给唐伯虎斟上了酒。唐伯虎喝 了一杯,在纸上添上了“一上”两个字,喝了第二杯,又添了“又一上” 三个字。商人们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说:“这就叫诗吗!”唐伯虎见玩笑 开得差不多了,一口喝干了第三杯酒,就提笔一挥而就,写成了一首七绝 :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写完,将笔一掷,转身就走,惊得商人们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人们对他的诗才愈加佩服。 <2> 返回 佳人三笑结良缘   《三笑》是描写唐伯虎和秋香的姻缘故事的一个传说。这一故事 经拍成电影、评弹艺人的说唱,已家喻户晓。其中两笑就发生在虎丘。   一天,丽日当空,把虎丘山上的林树,映照得翠光夺目。无锡龙 亭镇华相府里华太夫人带着奴仆,来到虎丘山寺烧香敬佛。   吴门才子唐伯虎恰巧这时也来到虎丘,当他手摇摺扇步入大殿, 看到华太太带着众丫头拜佛,其中一位生得美丽出色,大家叫她秋香 ,伯虎一见钟情,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秋香,不慎被门槛绊倒,正好跌 在跪着的秋香旁,非常尴尬。秋香见了忍俊不禁,莞尔一笑,唐伯虎 认为她有意一笑留情。又听她出言吐语,讲论典故,颇有才情,心中 越发喜欢,于是紧追不舍。   华太太烧过香后,恐怕丈夫在家记挂,立即吩咐开船回去。唐伯 虎急着找来一小舟,紧紧地跟着。可是怎么也看不到船舱里的秋香, 灵机一动,让船公唱起了山歌,俏皮的山歌终于使秋香掀开湘帘,露 出一个娇媚的笑容。   秋香的虎丘二笑,打动了唐伯虎的心。后来在华亭镇的第三笑, 更使唐伯虎寝不眠、食无味,于是扮作书童打进华府,几经周折,终 于打动秋香,结为良缘。   才子佳人的故事因为著名的虎丘名胜而更浪漫,虎丘也因有了一 代才子的风流更使人感到亲切动人。 <3> 返回 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1》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 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 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 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 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 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 ,创办了刊物《课余丽泽》。他们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 并向上海的《民立报》等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夏天,叶圣陶与顾颉刚一起去游览拙政 园,那天正传来袁世凯镇压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气方刚的叶圣陶义愤填膺,挥笔写下 《游拙政园》五言诗一首。诗中开头描写拙政园的旖旎景色:“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 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朗……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 幌。”接着笔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 弃沟壤。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自然景色幽雅秀丽, 现实生活却十分黑暗恶浊。他借景抒情,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对反动统治者的 强烈仇恨。 返回   一九三六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 山》一文。   苏州的园林,大多叠有假山,圣翁认为,假山总难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园林中又缺不得假 山。因为假山在园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 胜。”“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 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举了拙政园进园 处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还称赞狮子林的假山路径盘曲,层次繁复,绝壁、危梁、岩洞、 石屋应有尽有,显出了设计人的匠心。   新中国成立后,圣翁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 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圣翁 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 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 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 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 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 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园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 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一九一三 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 欢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 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 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 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2》 返回                                                                                                                      3000 多年前,周康王(前 1026 一前 1001 年)分封“ 夨 ”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 “宜”地。 1954 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 西周青铜器“宜侯 夨 簋”及其 126 字的铭文无不 充分折射出镇江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在有文字记载的 3000 余年漫长的岁月中,镇江 曾多次更名: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 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 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 江之名自北宋至今。而每一次名称的变化毫无例外地 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或军事意义的烙印。与 此同时,每一次城市名称的改动也都伴生了精彩的故 事或传说。 《1》 返回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这 里曾产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 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一部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闪烁着深 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的《抱朴子》;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    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   部诗歌总集《玉台新 咏》;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述《马氏文通》;    中国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学史》;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 …… 等  等。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既是镇江这块沃土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勤劳智慧 的镇江人民对文明社会的真诚奉献。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钟灵毓秀的真山真水陶冶了镇江人的率真性情。   滔滔东去的长江,渺远幽深的大运河,萋萋的芳草,潺潺的流水,远古的足音,如 歌的天籁 …… 总之,当人们漫步在这座城市山林的时候,随处可觅那千古流芳的缠绵 ,随时能够感受到怡人的温馨和浪漫。 《 2》 返回   “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 寥寥数语便形象地道出了镇江雄峻显要的军事地位。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 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譬如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其发 韧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 卸甲仓皇北窜;还有,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 于镇江江面;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 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 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 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诸如此类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留下可圈可点 的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那场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   面对强敌,镇江守军同仇敌忾,直到全军壮烈殉国。此战意义深远,震 惊世界,虽败犹荣。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 价了镇江军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中国士兵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驻防旗 兵总共只有 1500 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 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凭吊古战场,缅怀如烟的往事,不禁令人心潮起伏,激情澎湃,顿生阵 阵不可抑制的豪情。   镇江的开发,泰伯和仲雍固然功不可没。其后历朝历代的治理,毫无疑 问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从蛮荒过渡到繁华却不能不提及历史上几 位颇有作为的帝王,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名播华夏的始皇帝嬴政。 《 3 》 返回   公元前 210 年秋,始皇开始了他在位的最后一次巡幸。 “因山为垒,临江望海”的镇江风貌令他心生不悦,遂遣 3000 赭衣囚徒凿破京砚山开渠以破“王者之气”。赭,红也, 这便是镇江别名“丹徒”的由来。但正是这一负气之举造就了 江南运河的雏形“曲阿”。由是,滚滚长江之水得以沿此 124 公里 长的人工河道折射东南,与春秋时期夫差、范蠡所开渠道 相连,逶迤东去常州、无锡,直达苏州、杭州。   四百余年后,东吴孙权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位卓有见地的 政治家、军事家立国之初便首选镇江为都城。南宋词人辛弃疾 在《南乡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感而发道:“何处 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 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抒发了重整旧河山的胸臆和对英雄人 物的景仰和追思。   岁月的河流在负重中缓缓流淌着,当历史长卷翻到南北朝 这页时,镇江的地方经济又得到了一次相对稳定发展的机会。 《 4》 返回 历史跟始皇帝开了个玩笑,那 3000赭衣囚徒压根就 未能破坏镇江“王气所钟”的风水,进入南北朝之后,这片质 朴的土地一连出了宋齐梁三代皇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南朝 宋开 国之 君武帝刘裕、其子文帝刘义隆及后来的齐高帝萧道 成、梁武帝萧衍等出自平民或寒门的帝王们,在其执政的一个 多世纪里,较为昌明的政治和颇为强盛的国力有力地推动了镇 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正是这个时期,镇江展现出 了全国大都会的风采。   历史总是在探索中寻找着突破的方向。光阴如矢,弹指一 挥。侨民和土著的有机融合,南北经济及文化的碰撞,催生出 全新的经济和文化结构。一代宗 师范文澜 先生高度评价说: “中国古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是继汉开唐的转 化时期。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 文化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镇江的崛起越来越令人 瞩目。 《 5》 返回 南通经济风俗——吴盐    南通拥有 205公里海岸线和 163公里江岸线, 167.01万亩潮间带滩涂,海水盐度3 0‰左右,丰富的资源使盐业成为南通地区最早的产业。从西汉初年开始出现煮盐业以后,历 代市境盐业生产不断发展。中唐以后,所产盐号为“吴盐”。同治年间,吕四余东、余西等场 所产盐以色白味咸备受推崇,列为淮盐之冠。 据通州旧志载“通之资于盐利也久矣”。《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 、吴、广陵……有海盐之饶”。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招募天下“亡命人”在市境海安及如皋的 蟠溪地区 (时属广陵郡 )煮海水为盐。南北朝至唐初,市境南部的胡逗洲、南布洲和东布洲等 沙洲上亦有“流人”以煮盐为业。 盛唐开元年间 (713~ 741),为检校盐产,征收盐税,朝廷在胡逗洲一带设置税务机构 ,是为市境南部地区设官之始。中唐以后,盐铁使第五琦、刘晏先后致力于发展淮南盐业,所 产盐号为“吴盐”。其后,历代市境盐业生产不断发展,嘉靖年间,通州屡遭倭患,市境各盐 场成为海防要地。余西场盐民曹顶英勇抗倭,壮烈牺牲,成为通州人民世代景仰的民族英雄。 明末清初,盐业生产因战乱而遭破坏,直至清代中叶才得以恢复。其后因海势东迁,产量渐减。 同治年间,吕四、余东、余西等场所产盐以色白味咸备受推崇,列为淮盐之冠。   清末民初,张謇创立同仁泰盐业公司,所产精制盐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优等奖牌,为中国 盐荣获国际大奖之始。   建国后,盐业的产运销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80年代 中期,南通盐业企业改革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提高经 济效益。各盐场均被所在县列为税利大户。对虾养殖连年丰产,经济效益在全省盐业系统名列 前茅。 返回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 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 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 “ ”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 由拳野稻自生 ,吴大帝孙权以为祥 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 “ ”,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 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 “ ” “唐代嘉兴屯田27处, 浙西三屯,嘉禾为大 ,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 嘉禾一 ”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 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 ,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 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 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 “ ” “ ”为 百工技艺与苏杭等 , 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 。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 ,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 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 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 “ ” “ ”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 衣被天下 的美誉,嘉善有 收不完的西塘纱 “ ” “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 日产万匹 ,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 嘉兴为浙西大 ” “ ”府 , 江东一都会也 。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 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 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 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 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返回 早在 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秦汉时期,大连地区属辽东郡辖区。唐朝初期, 大连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的辖区。辽代时大连地区属东京通辽阳府的辖区。大连地区在魏晋时称三 山,唐朝时称三山浦,明清时称三山海口、青泥洼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朝于今大连湾北岸建海港 栈桥、筑炮台、设水雷营,一时成为小镇。沙俄侵占后,曾用青泥洼。 1899年始称大连市。第一、二次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 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其中日本的殖民统治达 40年。 1945年 8月,日 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连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获得解放,结束了殖民统治。同年 9月,大连市职工 总会筹委会组成。 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韩光同志到大连任市委书记,组成了中共大连市委员会,并 成立了大连市政府。 1946年 7月,改为旅大地委。 1949年至 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1957 年至 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66年至 1976 “ ”年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 ; 1976年之后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大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 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大连,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她是扼守京津的门户,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圈首 “ ”   “ ”,是东北亚商贸、金融、资讯、旅游的中心,素有 北方香港 的美誉。 大连旧称 青泥洼 , 100年前, “ ”俄国人开建了这个城市,给她起名 达里尼 ,意为遥远的城市,一个远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地方。 70 “ ” “ ”年前,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城市,把 达里尼 音译过来就成了汉语的 大连 。 50多年来,中国人又发展了这 “ ”个城市。这个城市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她渴望成为国际都市,却又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个性。 100年前,一批对法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沙俄工程师揣着巴黎的城建图纸来到这里,希望在这块远东 “ ” ——的土地上再造一个 东方巴黎 。由此形成了大连的一大特色 以广场为中心,街道向四面八方辐射。大 连的广场特别多,不大的一块地方,只要有四面辐射的街道,就称之为广场。全城有 80多个广场,难怪 外地人到大连很容易晕头转向的,搞不清东西南北。大连不仅广场最多,广场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绿 地、白鸽、雕塑、喷泉自不用说,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女骑警和圆舞曲。   大连是一个像巴西一样狂热地迷恋足球的城市,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大连万达足球队和 实德队共获得了 7   “ ”届联赛冠军。不过这座沸腾的 足球城 并非只属于男人,她还有另一个城市荣耀,那就 “ ”是被大连人办得像狂欢节一样的国际服装节了。有句话说得好: 吃在广州,玩在上海,穿在大连 。大连 姑娘的好穿、敢穿可是闻名全国的,服装节到现在已办了 10多届,颇有特色。 大连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魔力的城市,她不大也不小,人口不多也不少,有着阳光、大海、沙滩和美 女,在某些人的眼里,她是中国最美丽、最浪漫的城市。 大 连 简 介 返回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 率部 移驻胶澳。 1897年 11 “ ”月,德国以 巨野教案 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 1898年 3月 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后, 1914年 11 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 “ ”,引发了著名的 五四 运动,迫使日本于 1922年 2月 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 12月 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其行政区域 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 1929年 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 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 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 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 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 别市。 1949年 6月 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被列为全国 15 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 4月,被列为全国 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6 年 10月 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年 2 月,被列为全国 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青岛近代历经沧桑,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景观,根据景点的分布和文化内涵,可分为各具特色 的四大区域,即:西部旧城区(西方近代城市风貌)、东部新区(现代化国际城市风貌)、市区腹 地(胶东民俗文化风貌)、郊区(历代文物古迹风貌)。到青岛来游览,即可享受宜人的气候和优 美的风光。又可在观赏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中产生深层次的思索和启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游 价值。 青岛简介 返回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