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5:38
世界生命的平等性 思品政 六年级.doc(2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世界生命的平等性 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存环境的产物,是生命主体的正报与生存环境的依报相 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佛教关于六道轮回以及极乐世界等的阐释,实际就是在 论述这样的道理,正报与依报是相应的,互为因果的。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 个道理。 根据《群言》杂志《北极的狐狸为什么是圆脸?》一文介绍了有趣的事实:生 物学家伯格曼当把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 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越大,而且越接近于圆形。他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不仅能够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也使其性成熟的 时间较晚,所以个子也就长得更大一些;二是因为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 体积越大,散热越慢。在三维空间中,以球形的表面积为最小,所以动物的身体 越接近圆形,散热面积也就会越小。 生物学家艾伦对伯格曼法则作了有趣的补充,根据他对动物的观察发现, 同一种动物,在越冷的地方,其四肢和其他器官也就越短或越小,因为这样散 热就越慢越少。在北极,可以验证的现象很多。把北极熊与其它地方的狗熊比较 一下,就会发现,他那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几乎已经退化 了的尾巴,简直就是有关理论的直接产物。还有北极的狐狸,他不是那种长脸、 尖嘴、尖长耳朵的形象,而是象野猫,不仅耳朵变小,成为圆形,连嘴巴也大大 地缩短,变成了园脸。 另外,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不仅身材高矮 等外在特征不同,就连为人处世的性格等内在品格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生活 中,人们习惯用地域来称呼某种人群,南方人与北方人,北京人与上海人,等 等。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也不是没有现实的依据。再比如,生养在一个地方的 人,即使分别属于不同的人种、民族,在外人看来,不论是相貌、个性,还是饮 食、习惯,甚至是信仰,往往都有接近和趋同的倾向。本人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生 活工作十余年,对此有直接的感受。人如此,其他的动物,以及植物,不同的生 存条件,就有不同的生存生命形态。“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 同的水土、光热、干湿等自然环境,直接改变生物的特性、功用等。 《百喻经》里,有一个“砍树取果”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棵很好的果树。此树长得又高又大,经常结满 香甜的果子。有一个人来到国王那里,国王对他说:“这树很快就要结香果了, 你想吃吗?”那人回答道:“这树又高又大,虽然想吃,怎么能得到呢?”于 是,国王把大树砍倒,希望得到很多的果子,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国王又叫人 把大树栽回去。但是,树已经枯死,再也无法复活,更不用说吃它的果子了。国 王为了耍一时权威,满足一时的虚荣,却活活地砍杀了生命力旺盛的大树!这 是我们人类常犯的错误,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当你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对待 自然,不把他们看作生命,没有感念之心,没有爱惜之情,自己的生命也就失 去支撑。 感念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类能够与自然融合的前提。只有用一颗感念平等 的情谊去热爱大自然和我们的朋友们,人类的生活才会阳光普照,生命的天空 才会一片晴朗。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失去了田园,告别了山水,忘怀了草 木。生长庄稼的田野把自己象一只西瓜那样献给了“水泥上帝”的祭坛,楼群在 繁衍鸟声的地方抽风般地拔节,大机器的轰鸣成为自然的天籁,我们到那里去 寻觅“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的洒脱,到那里去寻觅“笛声才一举,众稚 齐歌舞”的乐趣,到那里去寻觅“松和巢鸟看,果与野猿分”的温馨,到那里 去寻觅“日出歌唱去,月明抚掌归”的适意? 我常常为古人那种对自然的无限眷恋和心息相通而感慨。对花鸟虫鱼、山水 树木、日月霜雪,无不寄寓心绪情怀,他们对自然的那种投入、溶入、倾注、迷恋、 激情以及怜惜、伤感、爱护等等,纯真而高尚、平和而温馨、自然而热切,让我们 高傲而浅薄、愚昧而冷酷、虚伪而张扬的现代人,相形见绌,惭愧汗颜。不谈佛家 的禅僧和善士对大自然一切灵性的感念,看一看唐诗里文人士大夫们对自然的 吟诵,就会深深地感动。他们对自然生灵的感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那样的真 真切切,如琴弦般的心灵,让人徜徉在大自然的曼妙空灵的胸怀,体味生命的 醇香甘甜。 大自然是美妙的,她让大智者尽情地抒发心灵的韵律,尽情地表达着生命 的真谛。她是人类共同的爱的源泉。英国浪漫诗人拜伦曾在他的诗作中,闪动着 山的情韵、海的心律: 我不是爱人类少,而是爱自然更多, 由于我偷偷去拜访,同美景去应酬, 由于我可能是曾经是的真我, 去和整个宇宙交游,去深深感受 我永远不能表达的心情。 诗人用心去谛听自然的心音,去体会万物的律动,去洞察生命的真谛,去 探讨人生的本原……庄严美丽的人生,必须有庄严美丽的自然陪伴,否则,那 一切都将变得枯燥乏味,生命将是黄沙弥漫着的戈壁荒滩! 当然,如果说文人们只是对自然的一些感悟与情感的随时表露,那么,佛 教禅僧与善士们的吟诵就是与自然之间感同身受,是一种平等人格的交流了。佛 性平等,因而在他们的心里涌现出一颗颗法眼,体察天下的生灵。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