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向网吧说不
科学家曾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网络所具备的住处储存、信息沟通等功效,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
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前景,创造大量财富。但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它也在制造诱惑和罪恶。一些人用
它进行不法行为,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尤为突出。纵观近年我国青少年犯罪
案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减少青少年人利用网络犯罪,必须规范网络的经营
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进行社会综合治理。
1、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现状特点
(一)、低龄化日趋明显
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骛,纷纷“触网”。据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青年占
85.8%,18岁以下的占24%,而24岁以下就占了56%,尽管相对数字少,但是绝
对数字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青少年群体。由此可见,青少年是网络用户
中的重要群体。
(二)、目的性强
此类犯罪的滋生均为“网吧”。那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利用“网吧”,上网很
有目的地寻找目标。他们利用在上网聊天的机会,有目的地询问网友的财产情况
及联系方式等。等待时机成熟,便以见面会友为由将网友约出来然后实施诈骗、
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
(三)、结伙作案
青少年个人自控能力、智力等素质相对较弱,要凭借个人能力实施暴力犯罪
诈骗犯罪等,成功可能性不大。他们虽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集团、团伙,但这些
在网络上通过各种讨论组和公告牌等手段结识的黑客,却比传统的集团犯罪破
坏性更大。一旦一个成员被抓获,其他成员会疯狂报复。原来本无破坏意图的也
可能转化为以破坏为目的的犯罪行为。所以寻找伙伴,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
实施犯罪是此类案件的显著特点。他们分工配合,形成获取信息、约见网友、实施
骗抢、接应销赃的一条龙的犯罪流程。
2、 成瘾导致诸多不良影响
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中的主力军,自我约束力较差。他们不是利用网吧学习
和吸取新知识,而是通过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聊天、甚至浏览不健康网
页等。上网如同吸毒一样,容易上瘾。据最近湖南省团委对湖南省青少年接触利
用网络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上网青少年中,63%的青少年出现了个性化情绪,
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青少
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沉醉网络,不知归路”的事时有
发生,为网络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导致犯罪分子屡屡得手,犯罪现象屡见不
鲜。
4、 影响范围广
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范围深广,他们通过网络
传递的不良信息,特别是网络黄毒,严重侵袭了其他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青少年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由于犯罪
分子惟利是图,制造各种黄色暴力信息来刺激青少年网民,而使部分自控力较
弱的青少年上当受骗,产生不解、愤怒、茫然等情绪,进而产生对现实的认同危
机,不能正常与社会生活,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使青少年网络犯罪日益
严重起来。
5、 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社会法律道德约束薄弱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各种法律条例规范仍不十分完善,
对于网络文化生活折管理和约束出现了薄弱环节,导致法律不健全或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非常现象,特别是对青少年立法执法上,仍有很大缺陷。而随着西方
各种不良思潮通过网络迅速的蔓延,我国社会道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欠成熟的时期,很容易通过网络,接受西方的和国内一些
不法网络经营者的暴力、色情、诈骗的诱引,成为国际网络犯罪的牺牲品,导致
利用网络犯罪的青少年愈来愈多,犯罪事件层出不穷。
(二)、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薄弱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
是,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青少年对有关刑法知识
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不少学校办学宗旨有失偏颇,重智育,轻德
育,埋下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严重的隐患。他们中有80%是在犯案前就已经辍
学了。学校为了升学率把他们开除后,使他们升学无望,今后工作无望,心绪茫
然游手好闲,丧失人生目标,再加上没有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很容易被社会上
的犯罪团伙通过网络拉下水,滑进犯罪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