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6:18
海湾战争 思品政 六年级.doc(5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海湾战争 (1991 年 1 月 17 日~2 月 28 日)  1991年 1月 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 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国长期争夺的对象。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后, 该地区潜在的矛盾逐渐突出。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年拒不承认科独立,并企图以武 力将其吞并,因遭英国干预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 才于1963年承认其独立。此后,因边界问题与科多 次发生纠纷和冲突。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 境,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 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 赔款和道歉;同时还向科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 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遭科坚决拒绝后,伊于 1990年 8月 2日出兵占领科全境,8月 8日宣布科为 其第19个省。   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为美出兵海湾提供了借口。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控制海湾石油资源,掌握西方经济命脉 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长期驻足海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制服 地区强国伊拉克,保持海湾地区力量均衡,维护美国全球利益。伊侵科当天,美"独立"号航空母 舰即奉命驶往海湾。8月6日,美总统G.布什下令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部署军队。联合 国安理会亦通过要求伊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对伊实施贸易禁运等决议。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的 名义建立多国联盟。英、法等 38个国家出于不同目的派遣 20余万人的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日 本等 10多个国家向美国捐款 540余亿美元。1990年 11月 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 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 1月 15日前撤出科威特,并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1月15日后可使用武力 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双方部署与作战企图 开战前夕,多国部队总兵力为69万人(其中美军45万人)、坦克3500 余辆(其中美军 2000余辆)、装甲车 3000余辆(其中美军 2200辆)、作战飞机5000余架(其中美军 2000余架)、舰艇 250余艘(其中美军 140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围地区,对伊军呈包围态势 其中,埃及、叙利亚及海湾六国的陆军部队部署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边境前沿,美、英、法三国 地面部队主力位于纵深;航空兵部署在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土耳 其和美军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海军舰艇部署在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地中海,其中在红海和 波斯湾各有 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多国部队总指挥、美军中央总部司令 H.N.施瓦茨科普夫上将通 过"联盟协调通信与统一中心",与阿拉伯联合部队司令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苏尔坦中将协调 行动。多国部队的作战企图是:以连续不断的高强度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 力,震撼其士气民心,重创其地面部队,瘫痪其防御体系,尔后在海空军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 面进攻、快速坚决的纵深穿插和迂回包围,将伊军主力歼灭于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区,迫 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结束战争。与此同时,给以色列以足够的军事援助,以免以色列卷 入战争,导致多国联盟破裂,给伊可乘之机。   伊军总兵力120万人、作战飞机 770余架、坦克 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 3.8万余门、 地对地导弹 800余枚。在南部战区(伊科战区)部署有43个师约45万余人(司令部在巴士拉),并 在科沙边境地区构筑了包括两个防御地带的"萨达姆防线";其共和国卫队 8个师为战略预备队, 部署在伊科边界以北地区。在北部战区部署有 2个军约 17~18个步兵师,以备美军在土耳其方 向开辟第二战场。在西部战区(叙利亚和约旦方向)部署有 1~2个步兵师。在中部地区部署有 1个 军 3个步兵师。另有 1个师和 4个旅(含共和国卫队 2个旅)部署在巴格达周围。伊军由总统萨达 姆·侯赛因直接指挥,其作战企图是:以藏避炸、保存实力,以有限反击拖住对方,以导弹袭击分 化瓦解多国联盟;依托既设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 最终迫使多国部队撤出波斯湾,以永久占领科威特。   战争经过 1991年 1月 17日当地时间凌晨 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 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分为两个 阶段。   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 目的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摧毁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 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瓦解科威特境内伊军,为尔后地面进攻创 造条件。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11天后,多国 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 2月 23日,多国部 队共出动飞机近 10万架次,投弹 9万吨,发射 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 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 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 C I( 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 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 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 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疏散国外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 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 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伊海空 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 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 导弹击落。地面袭击包括 1991年 1月 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 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此外,伊军曾试图以 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滞 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地面战役阶段(1991.2.24~28) 目的是消灭科威特战区的伊 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恢复科威特领土主权和合法政府。地面战役 发起前,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 从沙科边界以南向西机动数百公里,进抵沙伊边境的进攻出发地域。 在确认伊军前线兵力损失近半并对上述西调行动毫无察觉之后,多国部队于1991年 2月 24日 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公里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 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由海湾六国机械化步兵编成的"巴克尔"、"奥斯曼"、"奥马尔"三支特遣 队组成)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辖 2个陆战师、1个陆战远征旅 和1个陆战航空联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 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由埃及、叙利亚、科威特、沙特 阿拉伯等国的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数个机械化步兵旅组成)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 塞莱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7军(辖 4个美 军师、1个英军师和1个美军装甲骑兵团)实施主要突击,避开伊军在科境内构筑的防线,从巴 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18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 拉克共和国卫队(约 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18空降军(辖 3个美军师、1个法军师) 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界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 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7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进攻首先由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发起,尔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 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发起进攻,吸引伊军注意力,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美第7军 原计划2月25日发起进攻,后因东部3个进攻集团和美第18空降军进展迅速,且科威特境内伊 军有北撤迹象,遂提前于24日午后发起攻击。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 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 区。伊军遭受 38天空袭后,损失惨重,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 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使美军 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 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1991年 2月 26 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 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 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结局与影响 海湾战争中,美军亡 390人、伤 3336人、被俘 21人、失踪 45人,损失飞机 34 架、直升机 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 36人、伤 43人、失踪 8人、被俘 12 人,损失飞机 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 43个陆军师中,36~ 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 8.5~10万人,被俘 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 1450辆、火炮 2917门、飞机 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 接战争损失 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 2000余亿 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 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 体性强。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 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 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9/10, 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 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 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 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 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 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 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