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06:19
两伊战争 思品政 六年级.doc(2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两伊战争 (1980 年 9 月至 1988 年 8 月) 1980年 9月至1988年 8月,伊拉克与伊朗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海湾霸权, 进行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争,简称两伊战争。百年积怨两国交兵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再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 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 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 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 翻;霍梅尼上台执政,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 9月下旬,伊拉 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 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战争三大时期 1975年 3月,伊拉克同伊朗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两国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 界,同时伊朗不再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协议缓和了两国关系,但伊拉克认为协议是在伊朗压力 之下签订的,属城下之盟,因此十分不满。1980年 4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正式宣布 要以战斗收复领土。9月17日,伊拉克正式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两国之间的冲突逐步升 级。 除了边界争议,导致这场战争的还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民族纠纷。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 的胡齐斯坦省阿拉伯人争取民族自治的斗争,企图将这一地区收归自己所有,引起伊朗的强烈 不满。同时,两国境内都有几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对方境内库尔德人的反政府斗争。 第二是宗教纠纷。在伊朗,95%以上的居民属于穆斯林什叶派信徒,什叶派伊斯兰教属于国 教。在伊拉克,50%以上的居民也属于穆斯林什叶派教徒,但是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权力的却是逊 尼派。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发誓要进行一场圣战,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拉克的统治。 第三是石油问题。波斯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集中的石油产区,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长 斯以来,两国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张自己在本地区的势力。 1980年 9月 22日拂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 令。接着,伊拉克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不里士等城市和空军基地。 9月 23日凌晨 3时,伊拉克的地面部队越过边境,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内大举推进。 面对伊拉克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 部署,向边境发动攻势。1981年 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 1982年 3月下旬,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4月20日,伊朗又集中兵力发起以收复霍 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取得了一系列胜利。6月10日,伊拉克提 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但 伊朗拒绝了停火建议。1982年 7月 13日晚,伊朗军队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伊拉 克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对进攻的伊朗军队进行阻击,挫败伊朗军队的攻势。 自 1984年 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城战”和“袭船战”。到 1986年,伊朗一反过去打 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2月初,伊朗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 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由于两伊 “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 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 国安理会于1987年 7月 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但交战双方 谁也不愿做出让步。 1988年 2月至4月,双方使用了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 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 代号为“斋月”的攻势,于4月18日下午全部收复法奥地区。 战争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 9月 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 黑兰等 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 3时,出动地面部队 5个师又2个旅,1200余 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 10月底,伊朗终于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 从 1982年 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 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 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 7月 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 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已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 200 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 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 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 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 带。1983年 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 1984年 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第三时期,从 1984年 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 消耗战。至1988年 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联合国停火决议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 7月 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 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 1988年 7月 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 8月 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 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 幕。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 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 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 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图片说明:两伊战争中伊朗 士兵在战壕中。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