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里程碑”意义
张 宁
2006年 6月 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今年是上海合
作组织成立5周年,也是它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建立10周年。这是一次富有成效且开
拓进取的峰会,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里程碑”的标志
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后就备受关注。5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以此次峰会为标志,该组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成了组织的定位。多年来,上海合作组织以其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了它的职能和定位
即它是一个多边的、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该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区域资
源,维护区域安全与稳定,为成员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共同繁荣。上海合作组
织的合作内容已经扩展到政治、安全、经济和人文4个领域,今后,该组织将继续深化这些领域
的合作,特别是成员国最需要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二是完成了组织的内部基本机构和制度建设。从2001年到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了各
类、各级别的会议机制和常设行政管理机构(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还确立了该组织的对外
关系原则,形成了较完整的议事、决策和执行体系。这表明该组织已可以发挥其有效职能。在今年
元首峰会期间,又实现了组织人事制度的顺利交接。今后,组织制度机制方面的建设任务将由
“内”转“外”,关注诸如吸纳新成员的程序、明确观察员权利以及充实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机制等问题。
三是安全反恐领域的合作仍是峰会各国领导人关注的重点。今年峰会期间,6国元首签署的
10项文件中有4项与安全合作直接相关,内容涉及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
和举行联合反恐行动等。此外,6国元首还签署了一份关于国际信息安全的声明。
在今年峰会期间,成员国元首们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互信、互利、平等、相
互尊重”是上海合作组织在宣言中勾勒的“新型全球安全架构”的基本轮廓,也是上海合作组
织的一个完整的基本理念和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这些共同理念和认识,必将对上海合作组织未来
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2006年的峰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峰会,在上海合作组织
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上海精神”是成功的国际合作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约 15亿人口。区域内宗教信仰、社会制度
不同,成员国人均GDP收入相差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合作组织选择一个成功的合作模式
对各类区域组织无疑具有样板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
明,谋求共同发展。这一点是成员国对当今国际格局和未来国际秩序认真思考后所做出的选择。
冷战后,美国想凭借其超强的实力树立其霸主地位,欧盟则希望利用西方主导的国际法原
则重整世界秩序。在国际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国际新格局,上海合
作组织成员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结伴而不结盟”。这种思想追求的是相互信任和理解,而
不是对抗和猜疑。比如根据上海合作组织的军事合作协议,中俄两国在约 4300公里长的边界线
两侧各100公里纵深区域内,各方布置的各类军事人员总数均不得超过 13.04万人,几乎是不
设防的边界。尽管如此,中俄只是战略伙伴,并未结盟,没有约定一方遭第三方攻击时另一方有
协助的义务,合作也不针对第三方。“结伴而不结盟”使成员国在获得安全保障的同时,保留了
各自的行动自由,符合其发展多元化战略的需要。
平等协商也是“上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欧盟那样的超国家机构,而
是主权国家的平等合作机构,在所有合作领域都实行“协商一致”的表决机制。只要有成员反对
不分大小强弱,组织协议就通不过。尽管中俄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成员国
但彼此都不谋求领导地位,这种现象在成员国实力差距悬殊的国际组织中并不多见。
5年来的实践证明,上海合作组织选择的这种在“上海精神”指导下的合作模式适合区域
国情,不仅促进了成员国的发展,还提高了该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因而是成功的。这一点从参会
的人员规模上就可以看得出:除 6个成员国元首外,出席今年峰会的还有来自观察员国蒙古、伊
朗、巴基斯坦的元首及印度政府代表,阿富汗总统以及独联体、东盟等与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正式
关系的国际组织代表,而 5年前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仪式的,只有成员国元首。难怪联合国秘
书长安南在峰会前夕特别发来贺电,对该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关系中国的荣誉和国际影响。中国是
“上海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只有把上海合作组织经营好,才能表明这种合作模式具有巨大的
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才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场合与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日
渐增强,必须学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式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上海合作组织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实践场所。
第三,上海合作组织可以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几
乎都紧邻中国,对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安全、稳定与经济繁荣影响很大,正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
地区之一,对我国紧紧把握 21世纪头 20年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中国的国内建设需要上海合作组织。作为近邻,中亚国家和俄罗斯是中国企业实现
“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部分紧缺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如石油、天然气等。据
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源约束替代资本约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回避的主要矛盾。而在上海
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经济合作,将有力地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
提出合作建议,引导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上海合作组织的很多合作原则与合作计划
都是中国首先提出并获得其他成员认可的。二是给予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是利用中国的国
际威望,提高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