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成长的几个阶段
(图示)
说明:红色曲线表示生长峰期
人生成长的几个阶段
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小学期——青春发育期——青春晚期——成年期——壮老年期
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
“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
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
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
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
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
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经过这样的
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
片惨淡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
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
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
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
“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大家知道,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
刚读小学的时候,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
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其实这就是正的结果。但是长
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
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
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
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
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
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一切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
解。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
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
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
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
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
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
界。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
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这些东西,其实也是
他着眼于现实的表现。
比如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还
没弄明白,怎么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说,学习还是要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别去
考虑虚无玄远的东西。
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的这个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很有启发,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
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
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三十以后,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进入“不惑”
境界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
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
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
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
从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
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
要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
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
西奴役了。
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
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
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
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
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
为淡定而从容。而当走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人的很多标准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再过十
年,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五十知天命”,这时已有一种内心定力,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
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
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
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
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
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
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
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
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
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
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
问题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但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
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
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
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
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
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
度。这就是孔夫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的道理。
“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规矩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做到从心所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
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
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
百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
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
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
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
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
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
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
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摘自《于丹<论语>心得》)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