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11:27
别再让课堂失“真” 思品政 一年级.doc(28.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别再让课堂失“真”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入《品德与生活》这一门令教师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喜闻乐见 的课程。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亲切与真实。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便于让我 们的课堂教学有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但同时也将部分教师带入了一个误区: 只注重热闹的表层,多样的形式,却亵渎了《品德与生活》真正的实施意义与内涵,让我 们的课堂失了“真”。 我们面对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必须自己面对周边人,适应生活,融入社会。而人与 人相处之道在于真诚,人在社会生存之道在于诚信,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一群真实 的社会人,不再让课堂失“真”。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真诚的教师言行中 耳濡目染,在真诚的课堂气氛中潜移默化。 一、少些虚情假意, 呼唤课堂真评价。 每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都是一粒种子,都会开花结果,长成以后是稻谷还是稗草, 就看你播下的是什么了!可见评价的魅力和功效不可估量。它的准确性、合理性、创造性直 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为评价的“真”负起责任。 1 教师的态度要真诚。 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一份真诚,首先教师该用百分真心去唤醒。教师的每个动作, 每个眼神,每句话语都该是至真至诚的。在《春天来了》这课教学之前,为了调动小朋友们 搜集关于春天信息的积极性,我说:“只要你们找回了春天,人人都有机会展示!”几 天后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感受到了一双双期待展示的眼睛,一张张洋溢着兴奋的春 天般的脸庞。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展示着,教 室里荡漾着浓浓的春意。眼看时间不多了,我着急地说:“反正你们五组跟刚才几组带来 的东西差不多,我们就不展示了。”此时的我丝毫没有察觉到孩子们的失望。课后有位小 朋友拿着迎春花跑来对我说:“老师,您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展示吗?怎么没轮到我们?你 瞧,我带的迎春花和他们的不一样,我的花开得比他们的美!”天啊,我早忘了我的 “承诺”,我觉得自己在孩子们面前失了信。而且,面对孩子们那种积极负责和对生活的 热情,我又怎能如此轻描淡写地用一个“差不多”就敷衍了事?孩子们需要的是教师对 他们的劳动成果的珍重和真心诚意的评价。 2、教师的语言该真实。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每个儿童有参与并享受 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的权利,教师们也为之努力着。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激励话 语,一个个欣赏关怀的微笑,让学生在每次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认识加深、劳动技能形成 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然而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打着“新理念”的幌子,出现了 “棒杀”之后的“捧杀”,只知一味地激励,对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而他们唯一的理 由只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如:面对组长主宰的合作小组说:“合作得真默契!表现 很出色!”面对错误的表现,错误的答案,也都说“不错!”,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又怎能指导他们形成正 确的道德认识,让他们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我想学生有权力知道参 与活动过程中他所体现的真实价值,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语。是鼓励不是奉承;是真 意不是虚情;是尊重不是盲从;是引导不是回避。评价语言不需要华丽要的只是平实与真 诚,这样教师才可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生活的引导者。 二、少些“师唱生随”,学生做回真自我。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每一个儿童的生活背景、生存 氛围、遗传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道德认识、生活技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开展的教育 活动,应该引发他们内在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只 有学生真正做回了自己,教师才能发现其道德中的偏差,技能中的不足,更便于“对症 下药”、评价指导。 1、敢做自我。 以前我一直在活动与常规纪律、创新与循规蹈矩中久久徘徊,无法取舍。说不清到底 是希望孩子有条不紊,还是真情闪现。想到如今社会最需要的是敢想,敢说,敢做,敢生 活的人,我不再矛盾,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敢说真话,敢做真人。尊重孩子的独特道德 体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我背上了新书包》教学中,教师问:“你觉得小学与幼儿园 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答:“幼儿园有吃的,喝的,还能围坐在一起做游戏,每天中午 还睡午觉呢!可有趣了!小学里什么都没有,没意思!”教师不屑一顾地说:“那你永 远都呆在幼儿园吧,别上小学了!”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他对学生说:“好羡慕人啊, 我也想上幼儿园,可人总要长大,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你慢慢地会发现小学里 新鲜有趣的事多着呢!老师相信你会喜欢这里的。”学生自信地点点头 。教师问的是同一 个问题,面对的是类似的回答,给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显然在第二位教师创设的轻 松氛围内,学生更容易消除对新学校的陌生感与紧张感,自然地喜欢上新学校。也只有在 第二位教师的真诚中,学生才可能敢于做自己。 再如,在《校园铃声》教学中,大家正在讨论着“别人发言时,你该怎么做?”我请 了叶洲小朋友发言,与此同时,我提醒其他小朋友就从这一刻开始学会倾听。听着叶洲小 朋友支支吾吾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都一本正经地端坐着,倾听着。忽然有笑声打断了这种 气氛,我火不打一处来,真想回他一句:“笑什么?不见得你说得比他好。”当我问起理 由,他说叶洲说话老是嗯嗯嗯的,很可爱,所以我笑了。他说了真话,做了真事,我该批 评他吗?我想我也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倾听只是表现为安静地端正地坐着,对任何刺 激都不作出回应的话,那么课堂中有了幽默片断,将永远无人欣赏,有了精彩答案,同 样无人为之喝彩,试问我们要这样一个只有纪律,没有真情的课堂干什么?所以,在倾 听中也该包含独特的情感因素,允许“哇塞”“好”“唉”这些叹词的闪现,允许自发 的掌声响起,允许在脸上写上惋惜,兴奋,激动……让学生做回真实的自己,课堂中才 会有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真实、精彩。 2、 释放自我 以往我们中国人欣赏细水长流的感情,委婉细腻的表达,随着时代步伐的迈进,现 代人多了份爽朗、自信、胆量。我们应该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与他人分享自己。 我是一个不懂表达的人,买来了零食怕家人谦让,干脆说,其实我根本不喜欢吃;特意 给朋友送了把雨伞,说我只是顺路。对亲人的关爱,对朋友喜欢,对同事的尊敬,我都只 会默默地藏在心里。我想,那是因为我从小没能接触《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我的学生是 幸运的,他们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有爱意,有歉意,应该大胆表达,明白了三八节、儿童 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该如何向亲朋好友祝福,释放心中的愉悦。孩子们会 在我穿新衣服时夸我漂亮,会在我生病时问我身体还好吗,一到节日,一张张充满爱意 的贺卡纷至沓来。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享受着这样大胆的表达,我不得不承认,我 被这种真实感动了,我从他们身上懂得了敢于表达自己可以给周边人带来更直接的惊喜 和快乐。 三、少些花里胡哨,追求活动真实效。 《品德与生活》的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一项长期、艰难、 快乐的大“工程”。了解“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选择最佳的 “施工”策略,必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1 解决真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身子女,这些“小太阳”们倍受呵护,导致他们不会穿衣、叠 被、系鞋带、梳辫子……针对自理能力差这一问题,我们不由得思索:如何让孩子在有限 的课堂中掌握一种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我想将课堂生活化,让孩子们 在实践中体验、生成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我很整洁》、《我会好好地吃》、《我自己会 整理》等主题为学生们提供了合乎实际的实践导向,如果在课堂中的反复实践操练能让孩 子学会生活,那么我们又何必在乎形式是否单一,哪怕是整节课都用来练习操作也在所 不惜。因为我们的唯一目的是和孩子们一起解决真问题。 2 挖掘真资源 我们若把《品德与生活》课本称作小教材的话,那么课本以外能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 的称之为大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小教材为点,以大教材为面,在前者基础上努力向 后者扩展,把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的真背景、真现象、真榜样、真活动等作为学生的学习内 容。如《平安回家》一课我播放了一段真实的交通事故;《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我让孩子 们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感受阳光;《看我多精神》一课,我偷拍下学生真实的坐立走 姿势;《我很整洁》一课就更可以就地取材。生活中最真实的一花一草、一本书、一张桌子、 一个人、一个故事都被我们纳入了教材的范畴,这些真实的生活点滴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 说服力,学生学得有趣,悟得轻松、深刻。 3选择真形式 新课程改革已被视为我们教育界的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也随之 被频繁地带入了课堂,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可我还是认为,我们不能只顾着追随潮流,盲 从时尚,认为别人用得多的用得有效的教学形式就是最好的。就 “小组合作”这种教学 形式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 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 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 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 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所以,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好 的,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是否适宜,合适的教学形式才可能创造高效,合适才是时尚。 课程在改革,我们的真心、真情、真实不能改。“真”的教学才能悟出真理,感受真诚,收 到真效。我们该给孩子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教学环境,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将真延续, 成为永恒……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