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11:27
品德与生活1 思品政 一年级.doc(2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0世纪 20年代杜威先生就指出:专门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内在地隐含着脱 离生活的可能。教育应该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应与生活浑为一体。《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做到与生活紧密联系,实现“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目标呢? 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道德。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脱离不了儿童整体的实际的生活经验。传统的德育过于“理想化”,培养目标过 于注重“未来”,疏离了“现在”(即现实生活);过于注重视人的社会性, 忽视了人的自然性,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变成了刻板的片面强 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训练的“传教课”。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 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 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 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 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儿童的心理世界),创造生活化的 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 《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 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 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 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 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如《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 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 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 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 “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 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 生的角色转换。 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充满儿童气息,充满生活气息”的优势,加上教师对 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这样的品德学习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等待开花和结果 二、方式――贴近儿童生活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两种几乎不同甚至是二元对立的文化。一些儿童认为 有趣好玩的事情和想象,在成人眼中却认为是幼稚好笑,甚至是荒诞离奇、不可 思议的,于是便连篇累牍地以成人的想法、规则去要求、去训练甚至是束缚儿童。 这样的教学只能是隔着儿童的肚皮说话,并未进入他们的心灵。 “不是锤的击打,仍是水的载歌载舞,鹅卵石却已是臻于完美。”品德教育只 有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的、生活的、温情的、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触及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自己的品德观念,外化为良好的 品德行为。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克服“说教化、灌输化、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从 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形式的转变入手,让儿童在生活化、生命化的课堂里得以 成长、得以舒展。 1、师生关系的转变 《品德与生活》是儿童的课程,儿童是德育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成人世界派往 儿童世界的“大使”,应该摒弃“道德法官”的意识,蹲下来看孩子,以儿童 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成为孩子们伙伴、朋友,创造生活化的课堂,创造 平等对话的课堂,让儿童“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孩子们在欣赏了文中插图后,纷纷对城市的小 区之整洁、广场之大、公园之美发出赞叹。我趁势引导:我们的小山村也很美,让 我们夸夸自己的家乡吧!课堂上热闹开了――“绿色的小山坡很美丽。”“清清 的小池塘很美丽。”“路边的野花很美丽。”……“可就是一堆堆的垃圾不美丽 呀!”一个不同的声音说出了心里话。“对呀!垃圾就是不美丽。”孩子异口同 声。“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我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探究的主 题。一番对话之后,在小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的种子,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德育的目标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互补中 如期而至。 2、教学形式的转变 再也不必是“插秧式”的正襟危坐,再也不必拘泥于狭小的空间,我们已经 把课堂融于游戏、扮演、竞赛、观察、探索、访问、实践等各种活动中,把道理寓于 满足儿童好动的天性的感性方式中。让儿童的感官和心理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 的时候,引领着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 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交流表达,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唯有如此 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才会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道德的感召力 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美丽的国旗》一课,我通过“看国旗”“画国旗”“做国旗”“夸国旗”等 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国旗的庄严美丽。 《唱给春天的歌》一课,通过“春天的图画”“春天的童谣”“春天的诗歌” “我是春天的花”“我是春天的树”“我是春天的小百灵”等形式去感受春天、 歌颂春天。 三、目的――引导儿童生活 杜威先生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 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 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 培养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最终意义 在于引导儿童的生活、发展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促进他们生活的不断充 盈,德性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 责任感,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品德与生活的摩擦,让他们在生活中接受道德的考验、 道德的实践,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品德课程的意义。才能帮助他们构 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这方面要注重做到几点 1、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 如果你生活在一群孩子当中,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有爱“打小报告”的习惯, 譬如做眼保健操的时候,他们居然会告诉你:“老师,谁谁谁没做眼操”,让 你忍俊不禁――“你自己也没做眼操,要做了,怎么还睁着眼睛?”再比如一 位同学自己随意扔纸张,却振振有词地“报告”其它同学随意扔纸张。这就是儿 童的特点,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一种别人生活的模仿者、旁观者、评论者的状 态生活的。应该适时地激发儿童的主体精神,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 生活,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 反思者、体验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才能真正地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 调整、提高、创造和发展他自己的生活,实现由课堂教学的“价值世界”向儿童 生活的“事实世界”过渡,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2、遵循儿童的品德行为规律 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时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 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 法。加上本身意志力的薄弱,常常导致道德行为的反复性,教师要把握规律,及 时纠正、适时引导,才能发挥道德对生活的引领作用。如二年级下学期《我和动物 交朋友》这一主题,在教学中,通过书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金鱼的情景, 引发学生谈养兔、养蚕时的感受,激发起同学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并 且引导他们到课外去实践、去和动物交朋友。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大家做得很好。 可是过了些时候,有个别的男生却依旧上树掏鸟窝,此时教师只能冷静地分析、 不厌其烦地转化,儿童的行为才能得以纠正和改变。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实践中,我们树立起“教学即生活”和 “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让生活走向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 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 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 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目标 日臻圆满。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