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114页、11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选取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
活动,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
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己校园生活中存
在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在这里还安排了直观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整理,看简单的
统计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渗透统计思想。
2、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从实际生
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验熟悉的校园生活中也存在着数学,并初步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场地、小跳绳、足球、垒球、毽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
用课件出示校园全景。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我们的校园。
师:你们喜欢在学校的生活吗?为什么?
二 播放课件,回顾知识
1、刚才小朋友说最喜欢校园里的各种活动,老师这里就有小朋友们参加活
动时的照片(用课件出示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谁来说说图中参加跳绳的人数?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朋友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多,有的用 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有的用加
法来算,最后都得出了参加跳绳的人数。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
三 室外活动,尝试统计
1、介绍活动:介绍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种类(跳绳、投球、踢足球、赛跑、踢毽
子)。
2、布置任务:每个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去参加,活动时要注意安
全。每人带一张纸和以“情”、“趣”开路,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让学生采用各
种方法来计算参加跳绳的人数,培养其创新意识。一支笔去活动场地,活动结束
后统计出本组的人数并记录下来。
3、分组活动:将学生带到活动场地,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按活
动的种类分组进行活动。
4、尝试统计:活动 8分钟后,提醒学生统计出本组的人数并记录在纸上。
5、将学生带回教室,按活动的分组坐好。然后请有兴趣的学生统计一下旁边
这一组的人数。
四 收集、整理数据,形成统计图
1、请各组成员汇报一下本组的人数,并说说统计的方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笑脸。有多少个人就用多少张笑脸来表
示。最后形成一张统计图。
五 观察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请小朋友们看这张活动笑脸图,多漂亮啊!这也是我们这节课中活动情况
的统计图。从图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咱们开展了几种活动?
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
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
2、想一想,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a同桌合作,你问我答。
b一人提问,全班解答。
六 小结与作业
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努力,不仅统计出了本组的人数,完成了一张漂亮的统
计图,而且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朋友们真能干!
老师还想请大家帮书上的小朋友统计一下人数,并做一张漂亮的统计图。你
们能行吗?(把课堂教学由室内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形成生
生互动的局面。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
步的统计知识。给学生创造观察空间、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理念设计:“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有了对全册
内容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活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这节课也是实验教材
中最有新意的内容之一。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
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采用自然、有趣的谈话式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
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
本节课中对课堂教学方式作了一定的改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真正地参
与实践
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身边的数学知识,实施快乐的教学,充分享受数
学的快乐。
3、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各种合理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