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13:25
《品德与生活》教材编排的特点 思品政 一年级.doc(2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浅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 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在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 创新,能够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素 质教育的精神。 一、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 1、以综合为体系 教材编排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综合对学生进 行品德教育。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思品课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 思想品德教育”的设置目的,界定为“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 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 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课程的综合特点。 《品德与生活》不是从单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 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了《品德 与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第三单元《我的一天》,就是针对与儿童密切相关的 饮食起居卫生等内容的介绍,让儿童在角色扮演、对话、讨论和其他活动中,实 际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第三单元共设计了五个主题:① 和钟姐姐交朋友,侧重养成儿童按时作息的习惯;②我很整洁,侧重培养儿童 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③我会好好地吃,使儿童懂得合理饮食的初浅常识, 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习惯;④我会整理,使儿童明白会整理的含义及包含 的方面,并为自己会整理,能为家长分担劳动而感到自豪;⑤看我多精神,主 要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为主线,把养成教育的各个 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己一天的生活,懂得按时作息,讲卫生, 不挑食,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等,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 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克服了以往单一的进行思想品德道德要求的灌输。 2、以生活为背景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走向生活的。新教材的内容 背景就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学 校来熟悉生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他们今后的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 基础。没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学生生活为载体,学生就难以理解和形成 道德概念。新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确定内容,改变过去教 材内容中“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如:《思品与生活》第一 册编排了“我上学了”作为第一单元,就是根据新生的特点让刚入学的儿童对 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消除学生的担忧、不安和惶恐,让他们能尽 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愉快地学习。又如:第四单元《过新年》根据过新年这一条主 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挖掘儿童在“过新年”活动期间曾有的种种经 验,一方面通过观察、感受和体验使其获得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年文化的认识和了 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过年这一特定环境,设置多项活动(角色扮演、讨论 分析、动手制作等),帮助学生认识在家中待客做客和在公共场所中应遵循的道 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3、以发展为中心 突破旧的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构建新的体系。这 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原来的教材一般都是以一个教育主题一个单元,比如:爱 国主义教育就专门设置几课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热爱学习就专门设置几 课爱学习的教材。新教材就不是以这种形式来编排的,而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为中心。比如:《我上学了》这一单元就是以新生的学校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 角色的变化以及对学生生活的憧憬,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逐步适应在新环 境下的新生活。这一单元设置了四个主题:①我背上新书包;②我们的校园;③ 新同学、新朋友;④校园铃声;通过这四个主题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是小学 生了,热爱自己的学校,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从 中穿插了爱学习、团结同学、守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自己有的生活经历 中受教育,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如:《祖国 妈妈的生日》为了让儿童对自己祖国有初步的认识,引用“妈妈”一词,让学生 感到亲切,并且文中多次将祖国妈妈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 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通过给“妈妈过生日”这一环节,将情绪调动到 教学高潮,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 《我的一天》中和《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通过让学生猜钟姐姐的话,表演钟姐 姐的活动,以及和钟姐姐最后交上好朋友,让学生的情感一层层深入,最后以 钟姐姐的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养成按时守时的好习惯。 4、以活动为纽带 新教材以活动为纽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 键时期,他们思想简单,活泼好动,模拟性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形象品德行 为,更多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需要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 相互作用来实现。新教材几乎每单元每课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型特点。设 置了相应的活动。如:讨论、实践操作、调查、情景表演、角色扮演、游戏、欣赏、练 习、讲故事、画画等多种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情,自我激 情;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去。 二、新旧教材教学模式的变革。 1、由“说教式”变为“体验式”。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 火种。”原来的思品教材让学生去记、去背、去装的空虚的理论太多,如部分纯心 理学概念,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法律条文等等,学生只一味地听老师讲该怎么去 做,为什么去做。自己对事物没有深刻的体验,学生学起来累,教师教起来也觉 得枯燥。新教材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点出发,创设情景,开展活动 模拟行为,体验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育 情境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活动——行为— —体验——内化,这里体验是纽带。如:《校园铃声》一课,本课没有强调上课后 应该怎样做。而且设置了一种情景:老师边放录音(噪杂声),边给学生讲故事, 老师音量适当放小,然后让学生,特别是坐在教室后边的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由 此,体会上课说小话导致教室嘈杂对听课造成的影响。尔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 听得好。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也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并不需要教师一味强 调,说教学生上课该怎样做。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对道德认知的深刻理解 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约束。 2、由“灌输式”向“主体教育式”转变。 长期以来,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意识, 活动方式受教师的决定,受教材的决定。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的教材,他们视 教材为“圣经”,灌输给学生,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极大地 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新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建 构生活方式。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多向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形成个性。 如:《我上学了》这一单元中的《新朋友、新伙伴》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 先让学生自由上台向全班同学大胆介绍自己,其次与大家分享自己和家人的照 片,最后展示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品,或演奏乐曲以及其它自己的拿手节目, 加深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让学生自由说话、自由表演、自我展示,同学之间相互 了解,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主体性也得到了最大 限度地发挥。 3、由“训戒式”向“实践训练式”转变。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从做中学”。他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 “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 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教材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引导 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相结 合。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 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 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式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 外进行。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反映了儿童的需要,它的开设一定会在新一轮的课改中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