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呼唤真情实感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
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课堂
上出现了形式并未为教学服务的现象。本文旨在从教师要真诚、学生要真情流露,活动要
真实效三方面呼唤课堂真情实感的回归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令教师耳目一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它是一门活动型的综
合课程,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新
的突破,新的创造,但同时也将部分教师带入了一个误区:只注重热闹的表象,多样的
形式,却忽视了《品德与生活》真正的实施意义与内涵,让我们的课堂有很多浮夸的现象,
让课堂失了“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使我们的孩
子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并与人交往。因而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一群真实的社会人,
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言行中耳濡目染,在真诚的课堂气氛
中潜移默化。
一、评价多些真诚,少些虚情假意。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
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自信的源泉,是课堂的生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
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
真实的评价。
1、教师的态度要真诚。
低年级孩子单纯、天真,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圣旨”,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因
此,教师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句话都该是至真至诚、发自内心的。在《我们找秋天》
这课教学前,为了调动小朋友们搜集关于秋天信息的积极性,我说:“只要你们找回了
秋天,人人都有机会展示。”几天后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感受到了一双双期待展示的
眼睛,看到了一张张洋溢着兴奋喜悦的笑脸。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
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展示着,教室里荡漾着浓浓的大自然气息。眼看时间不多了,我着急
地说:“反正你们五组跟刚才几组带来的东西差不多,我们就不展示了。”此时的我丝毫
没有察觉到孩子们的失望。课后有位小朋友拿着银杏叶跑来对我说:“老师,您不是说人
人都可以展示吗?怎么没轮到我们?你瞧,我带的叶子形状和他们的不一样,你看像一把
扇子,多美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早忘了我的“承诺”,我觉得自己在孩子们面前
失了信。而且,面对孩子们那种积极负责的态度和纯真的笑脸,我又怎能如此轻描淡写地
用一个“差不多”就敷衍了事?孩子们需要的是教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的珍重和真心诚
意的评价。
2、教师的语言要真实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评价中,教师应该以激励学习为目的,
“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
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让学生通过一句句振奋人心的话语及一个个欣赏关怀的微笑中,
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享受学校生活的愉快、自信。然而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打着“新理念”
的幌子,出现了“棒杀”之后的“捧杀”,只知一味地激励,对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
而他们唯一的理由竟是新课程不能批评学生,要激励赞赏。如:面对组长主宰的合作小组,
老师说:“合作得真默契!表现很出色!”面对错误的表现,错误的答案,也都说“不
错!”。“捧杀”的结果是教师赞赏性语言泛滥,学生一味地听好话,抗挫折能力越来越
差,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同样是误人子弟。我想学生有权知道参与活动过
程中他所体现的真实价值,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语,是即是,非即非;需要的是鼓
励不是奉承,是真意不是虚情,是尊重不是盲从,是引导不是回避。评价语言不需要华丽
但语气要真诚,这样才能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二、 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流露真情。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以及
个人的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的个体。 我们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
点,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在生活化、开放化的品德教育中唤起学生
内在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体验的而非虚假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做回了自己,教
师才能发现其道德行为中的偏差和认识中的不足,更便于“对症下药”、评价指导。
1、敢于表达
以前我一直在活动与常规纪律、创新与循规蹈矩中迷茫,无法取舍。说不清到底是希
望孩子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还是真情流露。想到如今社会最需要 的是敢想,
敢说,敢做,敢生活的人,我不再矛盾,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敢说真话,敢做真人。尊
重孩子的独特道德体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我上学了》教学中,教师问:“你觉得小
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答:“幼儿园有吃的,喝的,还能围坐在一起做游戏,
每天中午还睡午觉呢!可有趣了!小学里什么都没有,没意思!”教师不屑一顾地说:
“那你永远都呆在幼儿园吧,别上小学了!”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他对学生说:“好羡
慕啊,我也想上幼儿园,可人总要长大,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你慢慢地会发现
小学里新鲜有趣的事多着呢!老师相信你会喜欢这里的。”学生自信地点点头 。教师问的
是同一个问题,面对的是类似的回答,给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收到的也应该是截
然相反的效果。显然在第二位教师创设的轻松氛围内,学生更容易消除对新学校的陌生感
与紧张感,自然地喜欢上新学校。也只有在第二位教师的真诚中,学生才可能敢于做自己。
再如,在《我设计的午餐》教学中,大家正在讨论着“学学营养配餐,感觉怎么样?”我
请了黄晟小朋友发言,与此同时,我提醒其他小朋友就从这一刻开始学会倾听。听着黄晟
小朋友支支吾吾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都一本正经地端坐着,倾听着。忽然有笑声打断了这
种气氛,我火不打一处来,真想回他一句:“笑什么?不见得你说得比他好。”当我问起
理由,他说黄晟说话老是嗯嗯嗯的,很可爱,所以我笑了。他说了真话,做了真事,我该
批评他吗?我想我也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倾听只是表现为安静地端正地坐着,对任何
刺激都不作出回应的话,那么课堂中有了幽默片断,将永远无人欣赏,有了精彩答案,
同样无人为之喝彩,试问我们要这样一个只有纪律,没有真情的课堂干什么?所以,在
倾听中也该包含独特的情感因素,允许“哇塞”“好”“唉”这些叹词的闪现,允许自
发的掌声响起,允许在脸上写上惋惜,兴奋,激动……让学生做回真实的自己,课堂中
才会有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真实、精彩。
2、 善于表达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上我们应该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并与他人分享自
己。我是一个不懂表达的人,买来了零食怕朋友谦让,干脆说,其实我根本不喜欢吃;特
意给朋友送了把雨伞,说我只是顺路。对亲人的关爱,对朋友的喜欢,对同事的尊敬,我
都只会默默地藏在心里。我想,那是因为我从小没能接触《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现在的
孩子是幸运的,他们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有爱意,有歉意,应该大胆表达,明白了三八
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该如何向亲朋好友祝福,释放心中的愉悦,
变得开放、活泼。孩子们会在我穿新衣服时夸我漂亮,会在我生病时问我身体还好吗,一
到节日,一张张充满爱意的贺卡纷至沓来。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享受着这样大胆真
实的表达,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种真实感动了,我从他们身上懂得了敢于表达自己可
以给周边人带来更直接的惊喜和快乐。
三、追求活动真实效,少些形式上的花里胡哨。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
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
1、课堂生活化
活动是儿童的活动,所以应该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实际。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儿童的
生活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处事态度等,才能使我们的活动得到儿童的喜爱,才能得
到他们的热心支持,才能使我们的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身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的生活,致使他们不会穿衣、叠被……自理能力差、吃饭挑食、不懂得尊重别人等问题,我
们不由得思索:如何让孩子在有限的课堂中受到教育,帮助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我想
将课堂生活化,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生成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萝卜白菜我都
爱》、《我自己会整理》、《这是我的心意》等主题为学生们提供了合乎实际的实践导向,在课
堂上通过活动反复熏陶,学生体验更深刻,认识更丰富,行为落实更实在。我们唯一的目
的是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2 、教材真实化
《品德与生活》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
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
共同的中介,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应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
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不拘泥于教材,
不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
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我们若把《品德与生活》课本称作小教材的话,那么课本以外能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的称
之为大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小教材为点,以大教材为面,在前者基础上努力向后者
扩展,把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的真背景、真现象、真榜样、真活动等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如《平安回家》一课我播放了一段真实的交通事故;《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我让孩子们
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我会走路》一课,我偷拍下学生真实的坐立走
姿势;《我很整洁》一课就更可以就地取材。生活中最真实的一花一草、一本书、一张桌子、
一个人、一个故事都被我们纳入了教材的范畴,这些真实的生活点滴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
说服力,学生学得有趣,悟得轻松、深刻。
3、形式实用化
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被频繁地带入了课堂,服务于我们
的教学。可从大量的课堂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盲目地、不合时宜
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 “小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
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
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
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
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
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
会创造的人。”作为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乐于学、
乐于探索。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要本末倒置,追求形式上的花里胡哨,应该寓教育于
活动之中。
课程在改革,改变以往教学中说教、灌输、死板的倾向,改变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
的现象。在课堂上我们要摒弃以往教学中的弊端,用我们的真心、真情、真实、真意唤起学
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让“真”成为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保持一颗追
求“真、善、美”的童心,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
2005年 11月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