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资源开发 途径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
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打开新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清新的儿童话语体系,
富有童心、童真、童趣,使教材面貌耳目一新。实践证明,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
会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实践还证明,《品德与生活》的课堂需要大量的教学
资源来辅助,如果单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去实施教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无
法实现。因此,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课堂需要新办法,而开发与使用符合低段学生生活
实际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下面结合本人一年多
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从教材角度看,着重激活适合的内容与形式。它是目前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最主要
途径。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意味着其教材
只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源之一,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新教材
在内容呈现上主要是“图式”,这些“图式”实质就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包含有活
动的内容与形式,但不再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清单,也不一定切合本校、本班儿童实际,
凸显地方特色。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校与地方特点,认真分析,精心选用,对部分适合
的内容与形式要作好改动,有的还要编一些。如,《平安回家》这一课,课文大量插图呈现
的是城市中的交通,比如过铁路,过立交桥等,这些内容从发展的目光看虽然也是需要
的,但目前对于身处农村、乡镇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真切体验的。所以我在课前到路上拍
摄了一段本校学生上学的录像,有父母带着孩子过没有红绿灯道路的镜头,也有一些有
安全标志的镜头。这样上课时就为学生提供了真人真事真场景。又如教学《看我多精神》这
课,在学生欣赏完空姐、仪仗队、解放军的风采之后,再观看一段本班学生平时坐、立、走
姿势的日常生活录像,形成一正一反对比,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有些内容还要学生亲
身体验调查、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观察、实验、制作、表现、游戏等多
种活动,让它“活”起来。如,《看看我们的学校》这一课,事先帮学生设计好线路,然后
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带他们按照不同的线路参观学校,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如
《我长大了》一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的事,比一比穿衣、戴红领巾、穿鞋、系鞋带,等
等。
二、从师生角度看,着重提炼学生健康而有意义的主题生活。它是目前课堂教学资源开
发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要充分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学生资源更为重要。教学
内容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生活、引领儿童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善
于做学生的亲密伙伴,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动向,善于归纳提炼健康而有意义的主题生
活去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
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不同儿童不同的个性、发展特点。这是保证教
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其次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童年生活所蕴藏的
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教师在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可逐步积累,形成每
个儿童的发展档案及其生活环境的有关信息,这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学生的
经验不仅是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也是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并不断丰富
学生的生活经验;再者教师要巧妙设计主题活动,确保教育活动能从儿童的兴趣、爱好、
经验、关注点入手,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儿童喜欢,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
展。主题活动的产生,除了可以参考教材中的主题外,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
特色,灵活巧妙的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也可以由教师
提出建议让儿童作出选择,还可以由师生共同商定。如,《认识好朋友》一课,发现学生在
课堂上的交往朋友都是原来的好朋友和同性的朋友,课堂上学生认识好朋友的气氛看起
来非常热闹,其实都是表面的形式的,认识水平都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还发现部分没有
好朋友的学生感到比较孤独,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看着别人的快乐。针对这一情况,教
师可以建议或与学生商定新的活动主题,如“认识一个新朋友”“认识一个男(女)朋
友”,让学生充分利用原来交友的经验(资源之一)和成人的交友方法(教师或家长资
源),开展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促使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好朋友,逐步形
成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集体。
三、从环境角度看,着重协调学生周围的人与物。它是目前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有效途
径。
实践表明,学生良好品德与习性的养成,单靠课程规定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品
德与生活》的课堂已经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也可以在与
学校其他活动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课内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课
外实践与深入体验,对日常行为规范还要互相督促,反复提醒。比如《坐立走,有精神》、
《爱清洁,讲卫生》这两课,就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学生周围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堂实际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周围的环境资源既繁多又复杂,包括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景”与“物”,也包括
学生可以联系到的“亲朋好友”,还包括因某种关系而遭遇到的各种事情。其中,学校、
家庭与社区中的人与物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人”与“物”协调起
来,让学生周围的一切都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学生良好品德
的形成就相对容易多了。当然教师所能开发与使用的,主要是现存的相对固定的自然资源
与社会资源,以及可以争取的存在于学校与家庭之中的人力资源。如《请到我的家乡来》这
一单元,教师在调查研究把握家乡特色的基础上,可列出“菜单”,建议家长利用节假
日,带孩子看看家乡的风景胜地,收集家乡的歌谣,了解家乡的物产,观察家乡的变化
等。又如,在“寻找秋天的小秘密”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其他教师或家长一起带领孩子
去学校附近的山坡、田野上,开展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实践探究活动,并在
此过程中让学生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
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形成各种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愈加凸显重要性与紧迫性。只要我们能努力把
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从多角度去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相信未
来的品德与生活课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