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据史书记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 1121-前 771年〕,这
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源。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
一致。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
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原自汉武帝
定下的历法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
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传说夏
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的二月。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
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和成熟。
农历元旦,还有許多別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
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祭灶
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
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
们都要祭灶,人们供灶王已经供了 2000多年,传说灶君老爷是原始社会管理火种的人,
也有的说是炎帝、神农、苏吉利、张子郭等。
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关东糖。
所以有儿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有一种说法是:关东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
上了天就什么也不说了。或者说他只说好话,甜话了。灶王龛上贴的对联是:“天上言好
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
的马吃的。过去祭灶的时候不准妇女参加
守 岁 熬 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
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
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守岁又称“熬年”,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老天爷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大门打开,
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洒往人间。那个时辰,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都
变成金银了。但是,有一条规矩必须遵守,就是谁都不能贪心,拣到的金银还一定得放在
屋里,等天亮才能开门。
李家庄有兄弟俩,老大为人尖酸刻薄,爱财如命;老二心地善良,勤劳忠诚。这年三
十晚上,弟兄俩都坐在屋里等着天门开。等啊,等啊,天门老是不开。老大想:我得想个
办法,等天门一开,就能不费力地多弄一些金银。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和大磨扇都搬
到了自己门口,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老二却一动也不动地坐着,耐心等
待着。
三更时分,天门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老二把金银放进筐里,
搬回屋内,关上房门。老大拼出全力,把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头搬进屋内。他看着这满屋
的金银,像吃了蜜糖似的甜透了心。他想,从今往后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
地等待天亮,天却总不亮。他耐不住了,也顾不上“不到天明不开门”的规矩,便开门出
去看天。等他回到屋里时,发现所有金银又都变成了石头,他气得痛哭起来。老二等天大
亮才打开门,一筐子金银财宝把人眼都照花了。
后来,老天爷发现像老大那样贪财如命的人越来越多,一生气,就再也不开天门了。
但人们为了希望能过幸福富裕的生活,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痴心地等待着。虽然等了一
年又一年,天门总不见开。但这天晚上,人们还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点上蜡烛,等到天亮。
就这样,慢慢形成了“熬年”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