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市的来历
广州的除夕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或迎春花市,是广州人年卅晚的重要节目。广州花市
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广州南郊就已出现专业种花出售的花
农,到明清之际,在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下已形成花农卖花的经营性“花墟”��
花市。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就是由此逐步形成的。但真正有意识地作为迎春花市,约成
型于清代的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的传统,1956年将分散于
各街巷的点档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用竹竿搭成牌楼,名曰:迎春花市。从腊月
廿七、八到除夕夜,一连三天三夜。从 60年代初开始,分区开设花市,花档多达 2000个。
此外,越秀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等大小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
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市上除了传统的金桔、桃花、水仙、菊花
等,近年来,又涌现了荷兰郁金香、日本杜鹃、米砂莲等多种外国名花瑞草。
除夕“迎春花市”是广州特有的节日民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与民
俗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象征着吉祥如意、生活美满,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文化。
广州的除夕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或迎春花市,是广州人年卅晚的重要节目。广州花市的历
史已相当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广州南郊就已出现专业种花出售的花农,
到明清之际,在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下已形成花农卖花的经营性“花墟”��花市。
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就是由此逐步形成的。但真正有意识地作为迎春花市,约成型于清
代的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的传统,1956年将分散于各街巷
的点档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用竹竿搭成牌楼,名曰:迎春花市。从腊月廿七、
八到除夕夜,一连三天三夜。从 60年代初开始,分区开设花市,花档多达 2000个。此外,
越秀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等大小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
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市上除了传统的金桔、桃花、水仙、菊花等,
近年来,又涌现了荷兰郁金香、日本杜鹃、米砂莲等多种外国名花瑞草。
四季如春的广州,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按历代习俗,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
年宵花市,旧时称为除夕花市,大约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
出现花市。当时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半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
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就是广州最
早的花市。今天的年宵花市就是昔日花市演变而来的。
为了迎接年宵花市的到来,人们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个月就着手准备了,郊外到处
可看到树上挂着的串串鲜花。年宵花市到来前几天,广州花市已陆续搭架,许多人陆陆续
续前往,买回一把鲜艳夺目的花插在瓶内,把家里点缀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到了花市那天,人山人海,汇合成一股巨大、温馨的热流。除夕之夜,花市进入了高
潮。花市上有“竞夸天下无双色,独占人间第一春”的牡丹,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
黄叶舞秋风”的各色名菊,还有誉满南国的大丽、玫瑰、芍药、米兰……淡妆素裹的“沙漠
美人”——肉质植物仙人掌、仙人球,落户在广州的“凌波仙子”水仙也在花市上笑脸迎
人。“花坛盟主”的山区贵客“吊钟花”,一枝就有百个,甚至几百个花蕾,只要调节适
当,到了初一,一个个、一双双地吊在枝头,给节日的家庭环境添上了热烈、蓬勃的生机。
花市里还有桔果流金的各种果实,一盘盘、一层层,枝头上挂满的柑、橙、桔……更有那
“水中鲜花”的各种各样金鱼,随风摇曳的各色彩灯,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当你望
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香气袭人,微微颤动和舒展着叶芽怒生的五彩缤纷的珍品,你
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具!
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
“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