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
舞狮,广州俗称“舞醒狮”,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必敲锣打鼓,
舞狮助兴。这种民间迎祥纳吉的习俗,由来已久,历久不衰。 当代广州的醒狮头多从
佛山购入,佛山醒狮被称为“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
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
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舞狮同场表演。南狮造型极度夸张浪漫,威武
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广州传统的武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
尤以“采青”动作难度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桥青等。其中采高青
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为高难。舞者各舞狮头和狮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
有高至三四层人上表演的。表演动作是沿着一根竹竿一边往上爬,一边舞耍动作,直至将
预先扎挂在竹竿顶尖上的“青”采下来。所采的“青”是一颗带头的生菜。菜中还扎有一
封利是和香烟之类。舞者采到“青”以后(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将“青”“食”下,
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过去广州的武馆均附设有“狮子会”,教练拳术与舞狮,“文化大革命”时被“扫
除”。80年代以后,郊县城乡有的村镇又开始恢复狮子会的组织,教习舞狮活动。 本
为活动在民间的舞狮,现在被文艺工作者改编、加工为狮舞而搬上了正规舞台。它既保留
了传统风格和意蕴,又加进了许多现代手法,惊、险、奇、特,优雅通俗。这个具有一千多
年历史的中国民间舞狮,今天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受到广大群众所喜爱。
关于广州醒狮的发展、衍化过程,《羊城今古》有一篇文章写道: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
舞和南狮舞两大类型,狮子的造型也南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
广州的醒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狮舞。现在广州的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
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
“四不象”。
粤俗语好斗,常体现在舞狮活动上。舞狮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形成了许多门派,直
接因舞狮引起的冲突时有发生,狮头撞狮头的打斗,在许多冲突的场面曾出现过多次。所
以,有一位舞狮老师傅说:“在狮头上安一个角,初时还是铁造的呢!”这样,一种铁
角、青鼻、獠牙、牙刷须(短髯)的打斗型狮子出现了,广州人称这种狮子为“张飞狮”,
又叫“武狮”。 后来,这个角成为南方狮的一种装饰物。广州的醒狮,其形像还有小
异,一般都是以狮头的图案设计加以分别,比如额头、脸面、面颊(腮)、舌头、胡须等等
的着色和图案不同,分别有关刀纹、螺旋纹、如意纹(采用佛教的纹饰)等等,因而也分
别称为“刘备狮”(也叫成文狮)、“关公狮”(属武狮一类)、“张飞狮”等,此外,
还有金狮、彩狮、虎斑狮,或者鹤(山)装狮、(香)港装狮等等,其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广州的醒狮,可以说是神态各异,舞态多姿。“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
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兴奋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
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
乐则跃而跨步。这就是南狮重“意”的舞法。它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就步法来说,有
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内外转身摆脚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
常溶汇在一个“舞”中,这种“舞”,一般体现在采青的狮舞上,因此,采青成为舞狮
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间的舞狮活动,创造了许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莲花舞、
花篮青舞、步步高舞、桥底咬青舞、狮子出洞舞、高台群狮舞、狮子跃龙门舞、双狮扑青舞等
等,花样繁多。
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这仪式
的举行是很严肃的,开始要焚香、洒酒,同时敬请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有子孙齐全
的人执行“点睛”。此人在向天地敬酒(洒酒)之后,向东南方肃敬三鞠躬礼,这时,鞭
炮齐鸣,鼓乐声四起,大头佛舞跳在狮子周围,用柚子叶或黄皮叶(民间认为这些叶可
以祛除邪气)为新狮打扫全身。据说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新狮以
生命之源,然后,再把这些叶插在它的角旁,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叫做“簪花
挂红”。之后,鸣鼓杀鸡,滴鸡血于盆中举天以示。点睛的人,手执新笔,神态严肃的气
氛达到顶点。只见那人躬身狮前,眼定、手定,在狮子的右眼上点上一笔,又在左眼上点
上一笔,点睛人把执笔的手扬起时,立即,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锣声大响。瞬间,新狮
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在欢声笑语中,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
为百兽之王,可以辟邪纳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