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22:44
活动课教学组织中的一个核心两个要点 思品政 二年级.doc(28.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活动课教学组织中的“一个核心,两个要点”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点滴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其特点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 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门学科是实践性 很强的综合课程,为此,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 验,在实验中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活动,让学生在回归生活的各项体验活动中自主学习, 从活动中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少年儿童。为此,我们 对这门学科实施活动化教学作出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活动化教学提高实效性的两个 基本组织原则,即“一个核心,两个要点”,现将肤浅体会介绍如下。 一、课程目标始终是组织活动的核心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特点。因此,该门课掀起了轰轰 烈烈的活动高潮。是不是只要学生活动起来,就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建立了主体教育的学 习模式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下面列举两类“活而无效”的教学现象,或许会给大家带来 一些思考。 (一)活动组织无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贝贝的提示语和 课本中的画面也呈现了活动的范例。因此很多教师看到教材,接触话题就开始组织活动,只 要看到孩子们玩得开心似乎就对教学效果很满意了,冷静一想,又会觉得这节课孩子们收获 甚微,再把教学目标拿出来与自己的活动对照,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种逆向思维的教学过程,可以称作无目标教学。 例如,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某教师根据教材活动的范例,组织了蒙 眼画鼻子的活动。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没有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画不准鼻子”的焦急 心情,所以学生也没有体验到得不到光明的痛苦。在活动中学生画准鼻子的高声欢呼,画不 准鼻子的一笑了之。活动过后,再来追问:你们刚才活动时什么心情,学生的回答也是漫无 边际。如果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心中装有活动目标,既追求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也关 注孩子们活动体验的即时交流、反馈,相信活动效果会更佳。 (二)活动目标定位不准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学科。它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知识涵盖 语文、自然、劳动等多门学科,一旦遇到综合性较强的课题,有些教师就不知如何把握课程目 标。 如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我和太阳做游戏》这一课时,有一个和影子玩耍的游戏活动,这个 活动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中也开展过,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可是教师往往不知如何把握活动目 标。要么让孩子们和影子玩个够,这就上成了体育课,要么大张旗鼓的讲授影子的形成原因 及变化特点,似乎又上成了自然课。其实,同一个活动,如果拿出不同课程的目标对照,就 会发现它们的目标都有各自侧重的定位方向。这节品德与生活课的定位,是重在激发孩子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培养孩子勤于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出现以上这些教学盲点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总目标 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另外提出四项分目标,即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一定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选取多种丰富的 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两个要点”的落实,是活动产生实效性的保障 全面、正确地把握活动目标,是组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心中有了明确的活动目标,又该选取怎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目 标呢?经过研究和课改实践,我们发现“两个要点”的落实至关重要,是活动化教学产生实 效性的保障。 (一)内容实一点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 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 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据此,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 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料。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小”、“近” “趣”的要求去筛选、改换、补充、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的生 活。 “小”就是开口小、小中见大。例如《我和小伙伴》一课,补充“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同 学听故事,演故事,谈体会,这是孔融小时候的一件生活“小事”,却具有影响儿童品性和 人格的价值。 “近”是指注重选择和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实践活动。如教学《装扮我们的教 室》一课,城市的孩子们,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孩子们很难得有机会动手美化教室,因为他们 (二年级)的作品不是那么完美,班主任老师会认为这些不成熟的作品,放在整齐、美观、明 净的教室中不太合适。然而,美丽的教室环境就在孩子们身边,是最近的教育内容。针对这样 的实际情况,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欣赏这些环境布置的作品,体会教师选择作品的意图, 在欣赏的基础上,去发现环境布置的细微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最近的教育资源 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就能在孩子们身上产生童真。一位孩子在课堂上发现教室墙壁的绿油漆 脱落了,建议用糖纸折蝴蝶,贴在掉漆处,这样仿佛是大草坪上飞舞着一只只蝴蝶。多好的 建议啊!这样的创新思维不正是来源于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与组织吗? “趣”是指基于满足儿童情趣的需要,注重将儿童喜爱的游戏资源,有机地切入到教学 活动中,例如教学《寻找秋天》,可将黑猫警长侦探的活动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以小侦探的身 份去侦察,去发现秋天的秘密,在活动中,谁能侦察到秋天的秘密就能加入黑猫侦察队。孩 子们活动的热情很高,而且观察也格外仔细,捕捉的秋天信号丰富多彩。这都与孩子们扮演 的侦察兵身份相关。是否乐于参与是教师选择活动内容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体验多一点 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 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 精心选择好活动的内容很重要,安排好活动的形式更需要,只有“体验式”的活动,才 能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进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 行为习惯。在体验中成长,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乐趣,才是幸福的成长过程。 创设情境,是再现生活的体验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心弦,引发体验。如教学《小心,别 伤着》一课,组织学生表演自己受伤时,父母的动作、语言、表情来体验父母当时的焦急心情, 从而体验到“伤在我的身,痛在父母心”的感受。这种体验真实深刻,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必 然会刻骨铭心。 蕴涵着体验价值的实践无所不在,沟通生活,也是一种有效果的体验活动。如教学《我们 班里故事多》一课,教师让孩子们回忆发生在班里的小事。在交流中,孩子们谈到“我和小伙 伴赛跑,我摔倒了,一位同学把我扶起来。”“我上课忘带彩笔,同座主动借给我”“我和 小伙伴去学校植物园摘葡萄,被老师发现了,批评了我们”。一件件鲜活的事例展现在孩子 们面前,教师不急于一一评点,而是每人发一张小卡,让同学们制作友谊卡、感谢卡或歉意 卡送给同学或老师,针对自己交流的这件事,表达自己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诉说、倾听、表 达、交流,让孩子们在品味生活的同时,沟通了生活。使孩子们学会了珍惜友谊,学会了互相 关爱、学会了知错就改,这种认识的获得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的,也是自觉、主动、有效的。 把握好“一个核心,两个要点”的活动组织原则,主体式的实践活动,就会离我们更近, 他会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获取真知,激发真情,从而促进少年儿童的人格健康成长。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