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环境建设(二)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室环境建设往往只作为教师的任务,由教师设计、布置,幼儿则处
于被动地接受影响的地位。生态学家巴克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总是通过调节自
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而环境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线索,但我们还应提出,人不仅能适应
环境,而且可以改变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会给人以积极的影
响,如此形成人和环境之间不断提升的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教室环境建设的意义不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
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从我们的研究中表现,幼儿参与教
室环境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设计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创设教室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有教育意义。如大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准备创设《祖国妈妈我爱
你》的主题环境。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下,决定通过画和剪贴的形成以分工合作的方法来完成
主题的内容也是由孩子们自己确定的,说起祖国的天南海北,大家可带劲了,他们还纷纷从
家里带来去祖国各地旅游的照片。于是,这幅大型的主题剪贴画上,就有了天安门、长城、东
方明珠、南浦大桥……,当整个主题创设完成的时候,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不但被这种特
有的艺术美所深深吸引,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妈妈更了解了,更热爱了。
又如中班的孩子在参与设计自然角的环境时,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说白白的萝卜像个
小猪,细细弯弯的茄子像条小蛇,红红的苹果像小娃娃的脸,胡萝卜上的线痕象老公公脸上
的皱纹……根据幼儿的想象,老师把这些蔬菜、水果进行了艺术加工。可爱的蔬菜、小动物和
水果宝宝让孩子们产生了亲切感,很快和它们成了朋友。
提供材料与作品,参与布置
有幼儿提供材料与作品,是他们参与教室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十分重要且具
有良好效果的教育过程。在我们每个教室内,都置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收集了幼儿从家
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蟹壳、蛋壳、西
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用牙膏盒做成了高楼、汽车,
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果壳拼贴出漂亮的图案。
用这些作品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孩子们可真开心,面对收集寻找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则更有兴
趣了,幼儿在这个积极投入、参与的过程中,其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
了培养。
在幼儿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大班孩子创设的《夏天的池
塘》、《我爱大自然》的主题,中班孩子创设的《美丽的秋天》《蚂蚁搬家》等主题,都是老师通过
组织幼儿讨论,按照幼儿的想法、看法,再同他们一起把大家的作品巧妙地组合在一个整体
中的。这种把幼儿的作品组合起来进行环境布置的形式,也使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教育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也得
到了能力上的培养。而幼儿对自己的布置的环境也有一种特殊的钟爱和亲切感,这样会激发
幼儿更充分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利用环境进行主动活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所以教室环境的建设为幼儿
通过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教室环境的
再建设提供了依据。
在我们所创设的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的环境中,幼儿主动活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孩
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
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
意愿探索、尝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而老师
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环境,使得环境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参与教室环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这样的环境建设
便是有更高层次、更深刻内涵的教育作用。不仅在物质形态上,更为生动、丰富、更充满童趣,
而且升华为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形态,即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环境。我们认为:幼儿参与教室
环境建设,能使教室环境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能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兴趣
与注意,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使环境与幼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互动
作用,形成幼儿和谐的生活空间,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