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人教版二(上)《小小丰收会》教学活动及反思
2003年 10月,我参加了武汉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标、教材、教学研究活动。在这
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主题二:“秋天的收获”中的《小
小丰收会》一课。
大自然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了解秋
天明显的季节特征,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借助秋游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出行安全,养成
基本的文明行为;发展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针对这一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我确立了《小小丰收会》一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秋天果实的色、香、味等,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用泥塑、绘画、拍照片等多种方式留下秋天的果实,锻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
力;通过品尝果实进一步体验收获的喜悦,学会与人分享快乐。
教与学叙事:
一、创设情境 感受秋收的喜悦
1、师:前两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农村去看了看,我们一起领略了秋天丰收的美景,
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收割粮食,在果园里采摘水果,可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农民伯伯邀请我们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丰收会,大家想
去吗?
2、师: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
(多媒体显示:动画:一辆汽车开来,几个小朋友跳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小小
丰收会》)
师:丰收会的会场到了,农民伯伯知道我们要来,为我们准备了好多秋天成熟的果实,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各种各样秋天成熟的果实的图片,音乐伴奏《丰收之歌》)
二、感知果实 学会分类
1、师:这些果实你们喜欢吗?农民伯伯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你们今天来参加丰收
会,都带了些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吧!
(学生把自己课前搜集的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向全班介绍。)
2、师:好,现在就把你们找到的秋天的果实放进每一组的大果盘里吧!(学生把带
来的果实分组集中在一起)
3、师:同学们带来的果实太可爱了,真诱人啊!你想对这些果实了解更多吗?那就
让我们用眼睛去看一看,用小手去摸一摸,还可以用鼻子去闻一闻,看看还有没有什么
新发现?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4、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看来你们也丰收了!在丰收会上,大家想玩游戏吗?下
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多媒体显示:猜一猜)
(1)介绍游戏规则:请一位同学说出某种秋天果实的特征,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猜出这
个果实是什么,要求清楚描述出果实特征。
(2)教师示范
(3)学生参与游戏,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把秋天果实的特征说清楚。(例:一生说:“我
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秋天成熟的水果,它是黄色的,香香的。”此时,学生都猜不出来,老
师适时启发:“你能在从形状和其他方面再说说吗”?该生略加思考后说:“它像一个
弯弯的月亮,剥了皮就可以吃了!”此时,学生们都异口同声的喊起来:“香——
蕉!”在进行下面的游戏时,学生介绍其他的秋天果实时就清楚多了。)
5、师:游戏结束了,丰收会马上就要正式开始了,现在,让我们动脑筋把各组的果
实分分类,行吗?(多媒体显示:分一分)
(1)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组的果实进行自由分类,教师不规定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大家
进行与别人不一样的分类。
(2)分好后,各组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分类方法,如:水果、干果;硬的、软的……
三、品尝果实 学会分享
1、师:同学们真能干,果实都准备好了,接下来,你们想怎么开这个丰收会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师:看来这么多同学都想吃,我们就先来品尝果实吧!
(1)学生讨论该怎么吃?
(2)教师归纳:吃要注意文明、卫生、不浪费。
3、师生共同品尝秋天的果实。(在品尝过程中,也可对学生进行一些珍惜劳动成果的
教育)
(多媒体:《丰收之歌》乐曲)
四、自由创作 留下果实
1、师:甜美的果实我们品尝过了,丰收会也快结束了,你们想把这些果实留下来吗?
你想怎么留下它?(学生说出想用绘画、泥塑、拍照等办法将这些果实留下来。)
2、师:来吧!让我们都动起手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秋天的果实,留下这
美好的回忆吧!
(学生自选准备的材料进行留下果实的创作活动。)
(多媒体:音乐伴奏《秋日私语》)
3、活动完后集中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绘画、泥塑、摄影作品。
五、课后延伸 体验快乐
1、师:我们的小小丰收会开得真热闹,老师看到大家都这么高兴,能说说参加丰收
会的感受吗?(学生谈收获、体会)
2、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秋天的果实,同时也分享了快乐,秋天真是一个丰
收的季节,一个可爱的季节,明年,你们还想来吗?
好,我们明年秋天再见!
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
活动来完成。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核心和灵魂。在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形式生
动、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
进活动,参与活动,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去构建知识,提升经
验,锻炼能力。
1、以生活为基础,精心设计儿童喜爱的活动。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智慧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品
质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生活。本教学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
主线,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设计基础,纵观教学活动的五大环节:
了解秋天的收获;搜集果实;感知果实;学习分类,品尝果实……这些活动无一不来自
学生生活,既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生活的浓缩和锤
炼。这节课学生在活动中非常高兴地去做这些生活中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也丰
富和发展了他们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了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以儿童为主体,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我们精心设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绝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活动设计得再好,可是学生如果对
活动的参与不是自觉自愿的,就往往既无智慧力量的发掘,也无情感的真诚投入,更不
可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因此,只有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直接参与到他们
喜爱的活动当中,活动才会成功、有效。这节课我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做到了把学习的
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产生共鸣;通过探究性、操作性
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分类,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创造的
乐趣。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学有所获。真正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学习领域的主人。
3、以教师为主导,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
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是品德与生活课一贯坚持的方向,以儿童为主体决不表示教
师在上课时让他们放任自流,而应该“该导就导”,要对儿童生活进行积极引导,使孩
子的生活更有质量,更闪光彩。教师在学生积极活跃发言讨论时要不断赞赏学生独特性和
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儿童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不能让它稍纵即逝,一定要
会筛选,抓住并解决。这节课中,教师始终只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我和他们一起去寻
找、搜集秋天的果实,带着他们去观察秋天的收获,我和他们一起吃,一起玩,一起探究,
一起体验。师生在这一节课中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把
着力点用在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上,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