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新的学期又迎来了一批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家庭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可以依赖的
朋友,他们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妈妈般的爱。俗话讲“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对这些刚
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就更恰当了,往往因为喜欢某位教师,他们会加倍地喜欢这位老师
所教的那门学科。
案例: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一年级三班有个小女孩--李天彤,每次上课都很听话地坐在那里
一言不发,画画时总是放不开。在一次美术课,我正在巡视同学们画画,当我走到李天彤
同学面前时,她边画画边用手捂住自己的画。我对她这一举动感到奇怪,我微笑着低下头
问她:“为什么用手捂着自己的画呀?”她低声说:“我画得很难看,怕周围的同学看
到嘲笑我。”我耐心地对她讲:“不要怕画的不好,只要自己认真努力地去画,总会画好
的,周围的小朋友也不会嘲笑你的,你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助你的,首先自己要有信心,
有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再大的困难也会克服的,记住了吗?”她点了点头。我用亲切企
盼的目光看着她:“来让张老师看看,好吗?”,她这才把小手慢慢的移开,她画了一
棵苹果树,画得很小。我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其实你画得很好看,只不过苹果树太
小了,你再把它画大点儿,会更漂亮的。”她听了之后点点头,用橡皮擦了又认真地画着
……
从她怯怯的眼光中,我看出了她的害怕,明显的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由她引起了
我的思索,作为一名教师应对孩子心目中“自信”这棵幼苗给予正确的滋润。应该寻找恰
当的方法鼓励孩子,使孩子重新振作。
为了让李天彤尽快地树立自信心,消除紧张心理和自卑心理,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来。我用小红花奖章对她进行奖励。小红花虽小,但在小学生的眼里却很珍贵。只要李天彤
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我就及时奖励她一朵小红花。刚开始,她回答问题脸总是憋得通红,
声音很小,说话吞吞吐吐。我用肯定的语言鼓励她:“好样的!你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
再大些、再放松些效果会更好的,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你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小红
花。”她高兴的点点头,表现得兴奋而自信。为了促使李天彤大胆的作画,我每次在她的
作业上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真棒”、“大有进步”诸如此类的话语,都能使她增加绘
画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渐渐地,在小组讨论中,她敢于发
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她的小手常举了,画画也很大胆,画面的内容也丰富了,慢慢
地她变得开朗自信了许多。
通常在课下我也主动和她聊天,和她交流,我告诉她,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
活动中要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不要谦虚的说:“不会”“做不好”等,谦虚在这里
不是美德,而是埋没自己才能的深渊。我向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华侨要
为自己的孩子请一个汉语家教,有两个女研究生来应试,华侨向她们问了同样的两个问
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汉语水平怎么样?”第二问题是:“你的汉字写得怎么样?”
第一个人很谦虚地回答:“我的汉语水平一般,汉字写得还可以。”而第二个人拿出了自
己的文凭、获奖证书以及自己的手写稿回答说:“这两方面我都特别突出。”结果是第二
个人获得了这份工作,第一个人被淘汰。实际上,前者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因她不
能正视自己,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而失掉这份工作。
我经常告诉她:“只要你认识自己,正视自己,更要善于表现自己,往往有很大的
潜力可挖,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欢乐。”
后来,李天彤做事越来越自信了,胆子越来越大了。记得新年快要到了,孩子们为了
感谢老师,都买了贺卡赠送老师,而李天彤却不同,她自己亲手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贺卡,
送给了我。上面写着:赵老师,我画的不好看,但我会努力!祝你新年快乐!当我看到她
的画和写的字时,我会心地笑了。因为她自信了,由胆怯变主动了,我真为她感到高兴。
为了巩固她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语文老师还让她当了语文课代表,目的让她内心有
一种责任感,并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做事的自信心。她每天都认
真地收发全班的作业,早读时间,她还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李天彤越来越自信,胆子越
来越大,和同学们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
李天彤由一言不发、画画缺乏自信到敢在人前大胆地说话、主动送给老师画,到成为
语文课代表,她的每一份努力,每一点进步都令我高兴不已。我曾这样祈盼:啊!孩子你
真棒!愿你天天把进步告诉我……。
分析: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跨世纪人才,不仅是智育高度发展的开拓人才,而且
必须具备高度文明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根据德育的内容,遵循学
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
心,并通过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养成良好品德。其实质就是教师
把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过程,有可能你的
一句:“啊,你真棒!”一句话的鼓励,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反思:
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把
德育与教育教学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对了。教师只抓德育忽略本科知识教学,思想教
育无处依托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只抓本科教学不管德育的立身任务,教师只能叫做“叫
书匠”。德育恰当地实施,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