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 活 思 品 课 堂
!
——记《品德与生活》开放式教学策略A B C D
内容提要:《品德与生活》教材作为一个范本,有其局限性,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
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程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自然、生活、社
会进行信息交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笔者从改变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阵地四块内容说明。
关键词:开放教学 自然社会 体验实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
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
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
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品德与生活》教
材作为一个范本,有其局限性,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
程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自然、生活、社会进行信息交换,使学生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笔者从以下四点入手:
开放策略A:教师角色常变脸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多重角色,做好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
者,做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我觉得教师应该是裁缝师、设计师、掌舵者、搭桥者。
“好裁缝巧裁衣”。
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践中,要充当一名“裁缝”,即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主题的设计上都尽可能
考虑低年级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但由于儿童所生活的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生活水平
都不相同,因此,在运用教材时,要灵活,对于教材的内容应给本班孩子量身定做,该
增就增,该裁就裁。例如,教学第三册《金色的秋天》这单元的“我爱秋天”知识点时,住
在城市里的学生往往不了解金黄的稻田、变红的枫叶、累累的硕果等现象,也不了解地面
上、田野间小动物的变化。所以对于 “美丽的秋天”这一内容可以适当增减、变换。
“设计师变教材”。
大人眼中生动活泼的教材,在学生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印着铅字、画着图画的纸,他
们或许在心底深处极力排斥着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当一名设计师,把教材设计为孩子喜欢
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教师设计活动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儿童直接体验、
亲身感受,从爱学到乐学再到学会。例如我在教学《果实和我们的生活》这一教学活动内容,
如果直接出示各种种子让学生认记,学生肯定印象不深,学得死板。如果能设计成小游戏: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种子还能和我们捉迷藏呢?让学生猜猜苹果的种子所藏的地方后,
再用刀子把苹果切开,让学生自己找出苹果的种子,这样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找种子,
既有趣味性又有可操作性,把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亲
身的感受中享受到种子带来的快乐。
“掌舵者巧组织”。
作为教师,如果只会按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去实施、操作,拽着学生硬往活动圈套里钻,
显然是有悖《课标》精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像一名掌舵者,要灵活调控课
堂、精巧组织活动,会随机应变,把那些突变生成为课堂教育资源,融于设计好的教学环
节中。我曾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环节中出现这样的突变。在穿衣服竞赛中,六名
选手已经有五名迅速穿好了,最后一名选手不知是因为心急还是因为不会,试了十几遍
拉链还是拉不上。虽然他都急出汗来了,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反复试。我心里也很急,
甚至怀疑拉链坏了,不过,我还是克制住自己,静待以观。这时,其他的小选手主动上前
帮忙了。在他人的帮助下,这名落后的小选手终于把拉链拉上了。抓住这一突变,我及时
表扬了那名落后的小选手能坚持不懈,精神可佳,还表演了其他小选手能不计名利、互相
帮助,使突变成为最好的课堂教育资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搭桥者连家校”。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低
年级学生来说,仅靠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教师要搭建好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
料,争取家庭与学校的良好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在“我是环保小卫
士”系列活动中,以一张评测表让家长协助教育、督促,效果很好。我从评测表中看到了
学生是否学着做、做好了、长期做,再结合评测表做出相应的评价,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
果。
总之,现在的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教教材的人了,而是课堂教学活
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成果的
欣赏者。这种师生角色的互换,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中心的格局,真正把学生推向主
体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主体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在
课堂中给了学生最大的思想空间,充分激活发散思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
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开放策略 B:教学内容巧化装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我们在使
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包
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
活变换,大胆取舍。
1、自然资源是开放教学的养料
为上好第四册《我们共同的家园》这课,我课前特意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家
乡的环城河,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结果发现,家乡河的境况十分让人担忧,河边的空气
中夹杂着一股酸味,时有居民将垃圾丢在河边,更有工厂竟将工业废水悄悄排入河中,
河边垃圾成堆,不名漂浮物由上而下……一组组画面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学生深深意识
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我们的家园,需要人人做起。课上大家还设计出向附近居民
发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现状,感受了
危害,写出了倡议,培养了从小要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2、社会现状是开放教学的沃土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
学生良好的规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不断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
要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知识为能力,变认识为行为。如教《平安回家》一课,
我校学生在交通知识讲座中了解到,全国违反安全规定造成伤亡的人数是多少,经济损
失是多少?浙江省一年的事故有多少?死伤人数多少?学生通过多种调查活动,认识到
违反安全规定造成的危害有多大。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是最生动形象的教育。课后,
四(2)班校交警特色班学生还走上街头宣传交通法规。切身的活动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
习实践代替了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切身体验是开放教学的灵魂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
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在上《父母的疼爱》活动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
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
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
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有的说,妈
妈天天做这些事情,真不容易啊。通过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激
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开放策略 C:教学形式披彩衣
1、 两难问题巧安排。
著名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这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难问题,总使人左右为难。而且,处理
两难问题,总存在一定的思想斗争,需要一定的时间,权衡利弊,作出艰难的抉择。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两难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思维
得到发散,认识有所提高,情感有所培养,道德行为有所完善。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中,
我故意设计了这样的两难问题:嵊州市中心广场,星期五晚上总有广场文艺演出,本来
是件大好事,可是每次演出后,广场的公共设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优美的环境变
得遍体鳞伤,要是你的家长给你买了好吃的香蕉、菠萝和棒冰、瓜子等,为了看演出,家
长说:反正别人也站上广场设置的公共座椅了,别人也踏进座椅上头的小花坛了,你人
小,不碍事,也站上去看吧!说着还把你手中的香蕉、菠萝皮往人群中一扔,说:自有环
卫人员来扫的!当时你会怎么做?看,这来自于我们身边真实的事例,让同学们猛然醒
悟,有的还红着脸说自己也曾这样,现在感到好害羞好不该……,通过这两难问题的设
计引导,让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切身的体会使孩子们明白热爱家园,建设家园,是每
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感知、理解、评价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道德认识,由直观的、
比较肤浅的认识,向比较概括的、比较深入的认识水平发展,对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起
激励作用。
2、采访调查勤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
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
动,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例如,教学
《我们的社区》一课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课前,全班同学分成十个小组,分别去采访社
区里的各行各业的人员:当我们在休息时,哪些人却为了大家美好的生活在忙碌地工作
着、服务着?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当“小记者”,进行“零距
离”采访,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心灵撞击;课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
并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表演、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又通过切身的感受,
使他们懂得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
劳动成果,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3、情境表演促和谐。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
己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性强,
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表演,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自主
和谐的氛围里接受教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认识。如教学《我的家乡》一课,通过学
习,对课文内容有了认识,再让同桌一人为外宾,表演接待,对话,在此基础上选上几
位同学扮作不同国家的客人让学生分别接待,用英语来模拟接待外国人对学生来说真是
件新鲜事,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加强了英语口语训练,提高了组织表演能力,课堂产
生了“溢出效应”。
开放策略D:教学阵地多开放
以往的思品课教学都在教室中完成,开放性的思品课可以在任何适宜的地方进行。如
会议室、阅览室中、操场上、花园旁等,而不必拘泥于一间教室。如上《交通知识我知道》一
内容时,可以结合学校请了交警叔叔来校讲座的机会,带学生现场倾听,并在警察叔叔
的指导下学习一些指挥交通的常见手势,学生的兴趣可高了。又如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
我让三年级的同学拉着一年级小朋友的手,在校园里边走边看,开创了思品综合活动课
的新形态。开放教学阵地让学生有新鲜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具体
的道德环境中萌发道德意识,实践道德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
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
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孩子们拥有
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
擦亮孩子们的双眼,激发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去体验,让
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眼睛为自己打开一扇美德之门。正如斯普朗格说的:教育的目的并非传
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
力、价值感唤醒。就让我们从“心”开始,引领孩子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为他们擎
起一片蔚蓝的道德天!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