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谈《规则在哪里》教学得失
花絮一
师:听说咱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今天,我们就请李老师做
裁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游戏比赛。怎么样?
生:好!(马上行动!)
师:等一等,这个游戏怎么做,有些什么要求,我还不知道,怎么做裁判呀?
生:争着介绍游戏规则
师:哦,我明白了。准备好,比赛要开始了!
(师生共同做游戏,因学生未说到“人数、时间相等”,师故意拉大时间的差距,让
生感到游戏的不公平。)
师:祝贺××组获胜!也感谢李老师的参与。什么,比赛不公平?说说你的理由。
生:几个组做游戏的时间不一样,人数也不一样。
师:对,你们发现问题了。怎样才能使比赛公正、合理,分出胜负呢?
生:参加比赛的人数相等,时间相等……
师: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没有它,连小小的游戏比赛也没法做到公正、合理。那么,
生活中除了游戏规则、竞赛规则,还有哪些规则呢?(板书:规则在哪里)通过课前调查,
同学们已经有很多收获了,请拿出你们的调查报告讨论讨论。
(思考: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了生活性。是
呀,课程源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新教材本身
力求站在小学生的立场编的,但教材依据的学生生活是常规下儿童的生活,与现实生活
中的学生生活还是有区别的。学生是生活在特定的区域内的,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社
会背景、不同的文化条件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千差万别。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寻找学
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采用生动活泼的
教学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自己“遭遇、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这位
老师就是抓住了这一点遵循了“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的理
念。)
花絮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调查报告,师巡视,了解情况)
生:个体汇报“我的调查报告” (略)
师: 他为我们介绍了七条超市的规则。谢谢你,请把自己找到规则的地点写在黑板上,
好吗?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你的调查报告。我一直想知道你是怎么完成它的?)
师:大家的介绍真不错,各有所长。其实啊,在你们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到各组看了
看,发现每张报告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建议大家下位去看一看,交流交流。
(全体同学自由走动欣赏别组的报告。)
(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体现主体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
倡导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创
设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
口、动眼、动耳、动脑,主动的学习。这一环节中老师给了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 )
花絮三
师:同学们找到的规则真不少,梁老师也找了一些规则,把它制成了一段录像。想看
看吗?
生:想
(播放录像,学生对这段录象很感兴趣,观看十分认真,不时有惊叹声:快看,这
是我们教室的课表……呀,就在学校墙上挂着的,我们怎么没发现呢?……)
师:怎么样,我的调查报告也挺有意思吧。那么梁老师究竟找到了哪些规则,用了哪
些方法呢?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明白老师用看、问、思考、查资料等方法在校园内找到了很多规则。
师:同学们,通过想一想、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等方法,我在校园里找到了这些规
则(课件中出示具体的规则和方法)。可它们只是校园规则的一部分。所以呀,只要我们
用心观察,还能找到更多的规则呢。
师:听了同学的介绍,也看了老师的调查报告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们要遵守规则。生:我们找到的规则真多呀。
生:生活中有很多规则,找规则的方法也很多。
……
师:是啊,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生活处处
有规则。(板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是无痕的,“教育”一词,在英语中
有“自我生成”的意思,而在德语中则意味着“引导、唤醒”。因此,青少年学生应是一
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依赖的变量”。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
有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出自学生
本身。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在心与心的愉快
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康德把教育的内涵
定位于价值。价值是无法“灌输”的,它只能由个体在自我发展、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得。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 老师的设计很
高明。 )
花絮四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规则,那么下课时有些什么规则呢?比比看,谁做得最好。
生:快速收好自己的学习用具,集体向听课老师告别后安静、迅速地离开教室。
(思考:老师现炒现买,趁热打铁,叫同学们从下课有什么规则这一细小的事去折
射七彩的光芒。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
住了;我实践,我理解了。”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
的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
究社会”,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最后一点建议:“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话题。在这节课
上,要让学生了解规则,并且自觉地遵守规则,让学生从有意识地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
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
行为,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梁老师做得已不错了。如果能这样去挖掘一下可能会收到更好
的效果,课堂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将学生家长作为
教育资源引进课堂,带领学生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例如带学生采访家长,他们在工作
和生活中有哪些规则,爱吸烟的家长说:“不能在车上吸烟。”经常出差的家长说:“买
车票要排队。”……(当然这部分也可拍成录像的)这样,教学空间就得到了拓展,课内
与课外联系起来,学校与社会得到融合。此间教师完全以一个活动的引导者身份出现,充
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
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关
心身边事物的态度,我想这也是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附:录像内容:
(画外音)星期五,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规则在哪里”。这几天,他们积极调查,
找到了不少规则。我也不能落后。应该找哪方面的呢?对了,同学们大多找的是书店、超市、
公园等社会场所的规则,我就在咱们学校找一找吧。对,就这样办。(具体内容是校内外
的一些有关规则的画面镜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