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1:34:39
回归生活的魅力 思品政 三年级.doc(27.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回归生活赋予魅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 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反思、改进, 我们深深地感到了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更感受到了新课程给我 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下面我就品德与生活谈谈在理论思考以及实践探索方 面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 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 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如在教学《合理饮食》一课中,我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饭呀? 生 1:我吃的是炸油条。 师:还有什么? 生 1:还有豆汁。 生 2:我吃的大米饭。 师:只吃了大米饭吗? 生 2:还有一块肉,一点青菜。 师:很好,好好吃早饭,身体才会这么棒! 我想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 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 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 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 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 和道德认知。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活动性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 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构成的。严格起来说,课堂上的每时每刻师生都处于活动之中,有的 是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是外部的实践活动;有的是内心的体验活动,有的是 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有的是个人的认知活动,有的是小组的合作活动。在活动 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活动应该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应该是有条不紊进行的,不能乱而无序。如在教学《时间的奥秘》这一课时, 我在班上做了个小试验:刚刚上课的两分钟我让学生“串珠子”,把散开的珠 子串在一根线上,没向学生提任何要求,为了让学生彻底放松,我暂时离开了 教室。时间很快过去了,有的学生串了,有的学生甚至一颗都没串,我让学生记 录下了第一次成绩。接着我又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这次要求看谁串得最多,并 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第二次成绩。第二次成绩出来后,学生串珠子的数量都比第 一次要多。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认识到不抓紧时间,学习效率就会低。 三、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自我评价 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 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通过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 决;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 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 如在教学《规则有什么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 “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 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我并没有担心影响上 课效果而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我走到 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 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 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我的批评。我又 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他还是默不做声的站在那里,其他 同学们都盯着他。我知道现在让他开口很难,我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 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 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 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我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 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我引导到:“刚才同学们商 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 “会!”他大声地回答到。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我这样处理这 节课中生成的问题,不仅没有影响所谓的教学效果,相反,通过师生的沟通与 交往,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能性。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 了;我动手,我理解了。”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的需要,贴 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