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节日
秋色如画•重阳
节
重
阳
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
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
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
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
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
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
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
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 1989年,我
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
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
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
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
,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
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
的饮食
重 阳 节 的 习
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
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
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
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
(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插茱萸和戴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
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
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
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
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
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收
获
艺
术
家
笔
下
的
秋
巴伐利亚的秋天
波捷克—秋 穆特—秋
仕女图—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