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2:34:12
我的邻里乡亲 思品政 四年级.doc(2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我的邻里乡亲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刚刚懂事时就记得了这句农村俗言, 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我的童年。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证了农民的淳朴和善 良,经历了农村生活的酸甜苦咸,目睹了农村时代的变迁。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 是农民之间那种低头不见抬头见,和睦相处、友善互帮的邻里情长。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个饿死人的年月,可我们这 一代人恰好就在人们的生活刚有好转的时候,来到世间。我的母亲在当时的农村 可是少有的文化人,她曾经高小毕业,在生产队劳动时是深受姐妹们的尊重。还 在襁褓里的我曾经吃过婶子大娘的奶水,那是奶奶抱我到田间找母亲为我喂奶 的路上。 我八岁那年,弟弟降生后随即夭折,母亲却由于产后大流血,躺在炕上两 天后就快不行了。依仗自己身体挺棒的母亲坚持不去医院,父亲当时也不知所措 左邻右舍的妯娌姐妹们都拿着挂面、鸡蛋来看望母亲,发现情况不对,就对我父 亲说赶紧送医院。而她们回家赶紧给各自的男人说了这件事情,邻居们的意见都 是赶紧送医院。 男人们在外面绑担架,父亲去邻居家三元五块地借钱去了,邻居大娘婶子 在帮母亲收拾东西。母亲从炕上穿衣站起来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我站在炕下, 母亲起身没有站立就差一点跌倒,我眼泪夺眶而出。母亲原来可不是这个样子呢 她曾经是生产队的一员干将,是铁姑娘队的领头羊,才几天工夫啊,她怎么成 这样子了呢?这是我的母亲吗?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是 1973年的初秋,农村没有柏油路,城里的救护车对咱 农民来说还不知是咋回事,整个村里就一辆大车,还是用那老牛拉。尽管叔叔大 爷们把我母亲抬出大门时,我丝毫没有往坏处想,但我还是跑出大门跟出老远, 只记得母亲从担架上侧身对我说,“照顾好妹妹!”。 他们一路小跑,送母亲到医院已经太阳落山了,医生抢救时对父亲说,再 晚到半个小时,人就没有命了。抗着担架立在走廊里的乡亲都很庆幸,母亲的大 难不死他们的功不可没。他们本该回来了,可是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输血,血源呢 除了父亲就是那几个抬担架的叔叔大爷,他们没有考虑那么多,通过血检,尽 管只有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三个人的血型能使用,那就足够了,母亲就在乡邻的 帮助下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后身体情况很差,那还是在十几年后又一次病倒,已经长大成人的我, 在济南省立二院给她看好了落下十多年的病根,我的母亲今天身体很好。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互帮互助是中华美德和优良传统,俗话说:“邻 居好,是个宝,邻里和睦很重要,互让互助有他人,近邻更比远亲好”。是的, 在我们的脑海里,曾有这般温馨的记忆——炎炎夏夜,星光下,邻里相聚一堂, 大人谈笑风生,小孩追逐打闹,或嗑瓜子,或品香茶,温情亲情漾开一片。 农村中一家养狗能看四家院;一家喂猫能叫你好几家不招鼠乱,农民家的 孩子吃一个胡同里的“百家饭”。孩子小的时候在自家吃饱饭了,闹着要去串门 玩,到邻居家还要吃菜喝粥。我记得上小学时放学了,饿了,见自家的大门锁着 就直接到邻居大娘家去要干粮。我“借”干粮一直借到上了高中,每周回家都要 带一大篼干粮,包括玉米饼子、红薯和很少的馒头。逢到星期天下午返校时,发 现母亲给准备的干粮不够或不满意,就去邻居婶子家去装她家的馒头。本来,一 个村里也出不了几个高中生,我们还是村里人的骄傲和自豪。说是借,尽管在农 村生活条件极其差劣的情况下也是很少要还的。人们都知道农民节俭,他们会算 计着过日子。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