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通 行 业 的 特 征
到2001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143.5万公里,比1978年净增54万
公里,高速公路从零起步,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一批专业化、现代化的枢
纽港口相继建成,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2万多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790
多个;水运主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01年底,全国内河航道中,一级航道达
1570公里,二级航道2860公里,三级航道3953公里。
由于交通运输需求平稳,公路、民航、水路运输已出现较大缓解,逐步进入买方市场;
民航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和高级公路的建设,铁路全面提速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各种
运输方式的竞争。这种态势使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加强经营管理,
改进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也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在发展中
注重技术进步、注重发挥自己的技术经济特点,以加强竞争实力。这对促进交通各业的发
展、推动我国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将起重要作用。
我国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建设和完善公路、水路各级政府办公业
务系统。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开发
并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各级交通部门的办公业务网和以交通部为枢纽的全
国交通办公业务资源网。逐步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办公业务信息资源数据
库,实现各级政府间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共享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
足各级领导和政府机关的基本应用需求。
同时,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改善运输安全为目标,我国政府还决定:抓好国家
技术创新项目"公路快速货运系统"和"公路、水路货运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此为龙头推动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抓紧"交通运输信息网络
EDI(一期)工程"和区域性客运售票系统的建设,并与货运信息系统的建设相结合,共
同为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电子商务奠定基础;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收费系统”和“高速公
路监控系统”等的建设,加速公路、水路交通智能运输系统的形成,以增强交通行业在国
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