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账本
妈妈的“豆腐账”——见证贫困到小康
家住杨浦区眉州路的纺织女工杨燕秀,今年77岁,从1965年为了还盖房子借的钱开始
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在杨妈妈的
账本上,1965年所有的支出都是柴米油盐,2元5角已经算是大额的支出了;到了1980年,
账本上出现了一笔天文数字:电视机456元 2角。就是这样一本中国百姓再普通不过的家庭
“豆腐账”却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就如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夏燕月所
说:“它记载了由计划经济、人们相对贫困到解决温饱、到现在小康社会这一段发展的30多
年的历史。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样的东西再也不会有了。”
2000年 11月 27日,上海市统计局城乡调查队的专家来到了杨妈妈家为她算了一笔账:
2000年 10月,杨妈妈家的恩格尔系数是44.4%;而1965年 10月的恩格尔系数是79.7%。
这三十五年中杨妈妈一家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35.3个百分点。据上海市统计局城乡调查队的
专家分析,在“大杨浦”,在全上海,向杨妈妈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十分普遍的。按照恩格
尔系数的标准,一个家庭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在总支出的比例越高,生活水平就越低,恩格
尔系数79.7%是绝对贫困;而44.4%则已经进入了小康。这一巨大变化的轨迹,是与上海市
民35年来总体生活水平提高的曲线相吻合的。杨妈妈一家生活水平的变迁犹如一滴“水珠”
折射出上海许许多多普通家庭在经过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后,生活水平有
了极大的提高,已经走出“贫困的社会主义”,跨入了“小康”。
女儿的账本——新世纪的消费倾向
杨妈妈的四个女儿中只有老大陆琛瑜继承了记账的习惯,可是记的内容和方式都大不一
样。陆琛瑜说:“基本上我这个是记事本,也不象我妈那个一天的流水账那么多,我记的基
本上就是自己觉得要记下来的大的事情,比如说添大件、家里面儿子结婚、人情来往啊,这些
方面大的事情我会记一下。”在她薄薄的账本上,我们只能找到大年初二晚上全家人花 1200
元去“古月楼”包饭的记录,还有用2000元请律师的支出,再就是上千元的人情来往。相比
杨妈妈的“豆腐账”,陆琛瑜的只可称为是“家庭大事记”了。不仅内容上的差别大,在保
留账本的习惯上母女两人也是完全不同。
账本的演变显示了家庭开支计划性的转移,北京“零点调查公司”近期对全国十个大中
型城市的4000多位市民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居民比较强的计划性支出只集中在
住房、汽车、教育、家庭投资等四个领域了,家庭的日常开支几乎已经完全不在计划之列。专家
指出,收入决定支出,当居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以后,支出的弹性就会增大,柴米油盐等日常
开支就会退出家庭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