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3:06:34
国门打开之前 思品政 六年级.doc(28.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国门打开之前 十九世纪的中国,在晚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就如即将消逝的夕阳一般在它放射了落日 的最后一线余辉之后,就渐渐沉入西方的怀抱。在经历了一番挣扎之后,走到尽头的清王朝 终于在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之下屈服了,打开了自己的大门,投向了蒸蒸日上的西方的世界。 中国的开港,同时标志着以往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文明在世界上独占熬头并且强烈影响着西 方文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成为了昨日黄花;而一个西方文明渗入东方文明并以压倒性 的力量对东方文化加以改造的时代随之而来,于是,有了西学东鉴,有了洋务运动的同治中 兴,有了百日维新,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的开港的基础之上的。 毋庸置疑,早在鸦片战争迫使软弱的清王朝开港之前,就已经有一部分西方人来到中国, 并在政治、宗教、文化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康熙朝时的汤若望、南怀仁等,这些以传教士身 份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成为了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在学术、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清 朝产生了影响,但仍局限于统治阶级,特别是皇帝本人。至于西方对东方产生深远而巨大的 影响,这种影响扩大到大部分中国人中去,还是在中国开港以后的事情了。 从1757年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为止,清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政策。在1757 年以前,即从1683年清军平定郑氏台湾到1757年宣布只保留广州这一对外贸易的港口的70 多年里,清政府是同意与外国人进行贸易的,设有粤、闽、江、浙四省海关,外国船只可以在 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泉州、宁波等港口进行贸易。这主要是取决于康熙皇帝开明的对 外政策,当然,其前提条件是外商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和贸易制度,不会危及清王朝的统治。 1723年登基的雍正皇帝是不喜欢那些外国事物的,不赞成与外国通商,并且采取措施对中 外贸易加以限制。到了1755年,一些外国商人特别是在宁波、厦门贸易的洋商开始要求某些 特权,触怒了清王朝的高层,另外加上沿海的一些官员不断奏称“外夷来华,滋扰事端”, 乾隆皇帝终于下令取消了闽、江、浙等地的通商口岸,基本上只允许外商在广州这一个港口进 行贸易,这发生在1757年。在君主专制的中国,皇帝的话就是法律,皇帝的意愿就是政府行 政的政策,对外贸易和开放程度也完全取决于在位皇帝的意愿。特别是在满清政权统治下的 中国,自从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取消了原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后,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 的手中,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牵制、限制皇帝,那么,如果皇帝要闭关,也就是轻而易举 的事情了。同时,闭关政策并不会损害那些海关官员和商人的利益,反而使他们得到了极大 的实惠,特别是那些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更是借此得到了一定的特权。这些商人以广州公行 的行商为代表。因此,一口通商的政府并没有遭到他们的反对,他们为此而暗暗高兴。对于外 国商人来说,尤其是与中国维持着大宗贸易的英国商人,他们也没有表示多大的反对,而是 满意的接受了这项政策。因为在1834年东印度公司被取消对华贸易的特许状以前,来华贸易 的英国私商是很少的,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中占据着垄断地位。中国政府的这一项政策或 多或少的加强了东印度公司在对华商贸上的垄断,在利益的面前,东印度公司保持沉默。这 一情况不同于1834—1840年这期间由于英国私商的大量增多,清王朝的闭关政策不利于私 商的贸易,因而他们强烈的要求中国开港。清王朝执行闭关政策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则在 于满清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要统治着比满族人口远远多得多的汉人是很困 难的,他们害怕汉人会与洋人勾结起来从而推翻旗人在关内的统治,所以,对汉人与洋人的 交往和贸易要严加控制,因为满人是不被政府允许从事商业活动的。特别是雍正皇帝行政严 苛,老百姓对他的评价不是很好,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他是弑父篡位的,曾静、张熙甚至还怂 恿岳钟麒起兵造反,所以这位皇帝对汉洋通商是十分忌讳的。也可以这么说,在1840到 1842 年清政府同英帝国所进行的战争之中一直存在着的满汉民族矛盾是从内部促使清王朝战败的 一个原因,而这一满汉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又在鸦片战争的十年以后促成了一场声势 浩大的中国内战,太平天国战争。而内战又削弱了清王朝的实力,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 再次战败,又开放了十个港口,从而加快了中国开港的进程。尽管清王朝只保留了广州这一 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但丝毫没有阻碍到中外贸易的发展,在广州,对外贸易仍十分兴旺。每 年都有大量的外国商船来到广州,1750年 2月以后的十年里共有194只外国船来到广州,而 1835年夏到1836年夏这一年的时间里则有199只洋船抵达,第二年进港的洋船则高达 230 只,进港商船的数目呈增长趋势,表明了中外贸易在不断扩大。1835年以后来华商船数目的 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鸦片走私贸易的繁荣。以上数字应是属于向广州海关通报并领取红 牌的船只,更多数目的走私船是未登记在案的。 进入18世纪,英国继葡萄牙之后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并且在贸易量上远远超过 了葡萄牙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然而,在对华贸易中,英国并没有从中获取很多的利润,恰 恰相反,英国的银元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却又不得不维持着对华贸易。英国商人后来一直 认为这一切是由于中国的通商口岸开放得不够多的原因,就像 1842—1859年近二十年间英 国对华商品贸易并没有显著增长一样,是中国开港不够多造成的。事实上,是由于英国商人 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他们运来的是一些中国人根本就不怎么需要的 东西。而且在1842——1859年,中国人的钱都被鸦片商人剥削得一干二净,没有资金去购买 英国的其他商品。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