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国庆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感受国庆节日的欢乐气氛,增进对祖国及亲人的热爱。
2.能和家人一起搜集国庆节的相关资料,并知道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
3.在一起回忆、汇报与他人交流国庆见闻的过程中,重温节日的喜悦,加深对国庆的
理解和认识。
4.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展板,发展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所限,对国庆节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放七天假、休息、
游玩上。要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使
其注意力适当地向活动内容转移,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二)物质资料准备
国庆节七天时间,是学生经历体验国庆的最佳时机,但是通过教师来引导学生活动
是不大可能的,我们应该开发家庭活动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力量来指导学生参与
活动获得体验。于是在国庆节前夕,我请各位家长协助自己的孩子在国庆七天假期中完成
三个任务,并发出了协助卡:
〖活动时间〗
国庆节七天假期学生各自与家人的活动和 1课时的课上交流相结合。
〖活动过程〗
(一)亲情导入
1.师:国庆节七天没见到你们了,我可想你们了,你们想没想我呀?
2.师:还记得我给你们布置的三个任务吗?快把自己的收获放在桌子上。
教师巡视每一个学生的桌面,对准备资料充分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3.师:这次活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你们各自的收获,好吗?
(二)交流分享
1.经历交流。
师:七天的时间,我想你们身边一定发生了许多事,谁愿意选一件最想告诉大家的
事来说一说?
生:我妈妈带我去劳动公园了。
师:妈妈为什么带你去那儿呢?
生:妈妈说劳动公园过节时肯定漂亮。
师:那么,你去看了,觉得是不是很漂亮?
生:是。
师:到底漂亮在什么地方?
生:挂着红灯笼,有许多许多花。
生:我也去劳动公园了,那些花还摆成各种图案和字。
师:有什么字呢?
生:欢度国庆。
师:噢,现在我知道为什么公园那么漂亮了,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为什么呢?
生:欢度国庆节。
师:你们还有其他欢度国庆的方式吗?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吃饭,干杯庆祝国庆。
师:能说说都有谁吗?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妹妹。
2.图片交流。
师:同学们在感受着我们伟大祖国生日喜庆的同时,还收集了很多有关国庆的图片、
照片,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小组交流。
师:先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四个人一组进行小范围交流。
(2)集中汇报。
师: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你的所见所闻呢?
生 1:跟我的好朋友说一说。
生 2:我把照片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好,就采用你们说的办法,谁愿意到前面来介绍?
学生纷纷到前面介绍、展示自己国庆节期间的收获。
生 1:这是我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公园里的人在庆祝国庆节。
生 2:这是商店门前的红拱门,上面写着“庆祝国庆节”。
(3)举办展览。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宝贵,怎样才能将这些收获保存得时间更长,记得更牢呢?
学生分组讨论办法。
生 1:我举着照片给大家看。
生 2:我拿着图片走一圈。
生 3:我们把图片贴到黑板上。
生 4:像原来那样,一个组把图片贴在一张纸上。
师:那么我们就利用我们手中的工具把找到的材料贴在一起办个展览吧!
师:办展览之前,你们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怎样做才能办得又快又让人看得清楚?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组的想法?
生:我们想把关于风景的图片都贴在一起。
师:归类是一个好办法。
生:我们组我负责贴风景的图片,我同桌负责贴家里人的照片。
师:分工合作也是个好办法。
……
师:对,同学们的主意非常好,有的同学想出了分类的好主意,把风光图片放在一
起,把家庭照片放在一起;有的同学想出了分工合作的好办法,一个人负责风光照片,
一个人负责人物照片;还有的同学想出了如果材料不是自己的可以互相借的好办法。大家
都是善于思考的同学。
各小组分头办展板,教师巡视指导。
(4)活动小结。
师: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参观全场的展览,怎么样才能使你们自己小组的作品让其他
组的同学看得清楚明白呢?
学生讨论决定:每个小组留一个学生当讲解员。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参观,听讲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
生 1:可以问同学。
生 2:还可以问讲解员。
生 3:边看边问,还可以帮助没完成的同学。
师:好,问是获得信息的好办法,也非常感谢那些乐于助人的好同学。谁愿意说说你
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长城很长,我也想让妈妈领我去。
师: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和老师或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三)同一首歌
师:这次活动我太高兴了,因为我跟你们学到了很多很多,你们有收获吗?
生:我今天学会办展板了。
……
师:我看了许多国庆节的图片,祖国度过了自己的生日,我们也在与伟大祖国同享
欢乐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可以说我们此时拥有的幸福和快乐都是祖国给予的,
让我们一起感谢我们的祖国,再一次祝愿祖国生日快乐。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师生同唱《生日快乐》歌。
(四)活动延伸
你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回家可以去找找报纸、看
电视、问问父母。下节课,咱们一起来说说。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参与中完成,师生双方都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较之以往的活动,我想成功应归功于活动前的资料准备。根据以往的经验,祖国、国庆这
样的字眼似乎距离一年级的学生比较远,谈及祖国,学生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因
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拥有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国庆节七
天的假期,因为国庆节中学生就是在走进生活,感受国庆。为了解决学生没有指导很难得
到有意义的收获这个问题,我开发了学生家庭资源,向学生家长求助,有针对性地提供
了帮助。在家长的直接参与下,孩子们的资料丰富了,活动充实了,可见学生生活才是课
程的基础。
活动也存在一些遗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来了图片并办了展板,但学生对自己
和他人的资料利用得不够,没能让这些图片最大可能地发挥作用,以使学生们通过活动
在图片的帮助下有更多的收获,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应该通过环节的设计和问题
的考虑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信息提高能力。
〖点评〗
点评一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设计者以学生在生活中
与家人共度国庆的真实经历与感悟为源泉展开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国庆感受、与同伴
交流分享、亲手办国庆展板等一系列活动,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升华与祖国同欢乐的积极
情感。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准确、有深度,教学设计不只局限于教科书主题画面中的资料内容,
而是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抓住学生国庆的感受、体验、领悟,结合符合学生年
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参与者。“亲情导入”带着学生走进了
温馨的家;“经历交流”引导着学生仿佛在与家人述说;“图片交流”给了学生与同学
合作的机会;“同一首歌”《生日快乐》,每一个学生都能唱、会唱,为祖国唱起这首歌,
感情自然朴实。活动的成功在于教师的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完美的结合。
点评二
在活动中,教师努力启发学生思考,表达获取信息、采取行动的策略。但很值得思考
的是,学生并不是第一次过国庆,教师如何利用家长、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资源;在学生
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该怎样组织活动;学生有了什么样的经验,教师是否
把此作为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加以了解。
点评三
这一活动突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有的教师只在迎接国庆上
做文章,觉得 9月的时间很紧,而后面的时间太松。王老师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示范:
以学生实际的国庆体验和经历作为活动的内容,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需要注意的是,“学情分析”中提到的问题,即学生“对国庆节的理解往往只停留
在放七天假,休息,游玩上”,是否通过这次活动得到解决了呢?从活动中学生谈的内
容来看,仍然是上公园、家庭聚餐等,却看不出教师进行了什么引导,让学生能对这些和
过去差不多的活动产生新的认识;或通过准备一些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材料(如录像、
图片或者感人的故事等),去引发学生谈出国庆中碰到过的、经历过的感人的事情或场面
等,调整谈话的方向,提高谈话的质量。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做展板上,特别是做展板的方
法上,即使最后一起唱了一支歌,似乎也难达到“加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的目
标。
另外,反思应当再细致一些。比如,教师发现了学生办展板上的问题,那么应当进一
步分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设计上的不周还是实施上的问题,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来改进,而不宜笼统地用一句“教师应该通过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考虑来帮助学生充分
利用已有的资料和信息提高能力”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