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3:08: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 思品政 一年级.doc(4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 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 中国的诞生。 1991年 3月 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并于 1991年 10月 1日起施行。 国徽的诞生 1949年 6月 1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 导下设立 6个工作小组。第 6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 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组长。 1949年 7月 1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拟就《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 国徽设计提出要求:“(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9 月 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会议,协商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这次会 议上,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都不满意。毛泽东最后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 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9月 27日召开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 4个决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 图案。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了由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 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美术家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 竞赛。 1950年 6月 20日,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 院分别提出的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 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方案 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此后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改进了国徽的稻穗细部形象。 1950年 6月 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 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9月 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 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制作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床厂。1951年 5月 1日, 由沈阳第一机床厂青年工人焦百顺、裴庆江、朱风仪等铸造出的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 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 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1990年 6月 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该法于当年 10月 1日起施行。 国旗的诞生 1949年 6月 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 7月 14日 至 8月 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1949年 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 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 3012幅图案选了 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 月 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 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 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 9月 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 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 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更换国旗旗杆 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旗杆曾更换过一次。 第一根国旗旗杆是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高 22米。 1991年 5月 1日重新修建了国旗旗杆,高度达 32.6米。更换旗杆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已 站立了 42年的国旗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 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起来了,旗杆的高度已明显显低, 与之不相衬。 改建后的国旗杆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 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 两边各有 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 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 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 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 基座四周是用 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 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升降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 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国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 2分 07秒的时间内降 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将旗面均匀地打成 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 13至 15把之间。 更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为确保国旗 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 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 10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 9月 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78年 3月 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 12月 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 撤销 1978年 3月 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 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 3月 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 1935年在民族危 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 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 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国歌的诞生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 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 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 词。周恩来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 。 1949年 9月 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 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 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 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 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 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 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 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文革”中,由于田汉被打倒,歌词不让唱了,《国歌》只能由乐队演奏。1978年 3月 5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 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来的歌词。直到 1982年 12月 4日,第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 1978年 3月 5日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偏南部,北面正对天安门城楼。纪念碑呈方形,用 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总高 37.94米,十分雄伟 壮观。 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为 50.44米,南北长 61.5米;上层座为方形。承托碑身的是大小 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腰部收束,四面嵌有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和两块装饰性浮雕, 主题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 游击战和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浮雕高 2米,宽 2—6.4米,总长 40.68米,共雕刻有 170 多个人物,形象、概括地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上层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中国人民所喜爱的菊花、百合花、荷花、牡丹等组成的八个花环。碑 心是一块长 14.7米、宽 2.9米、厚 1米、重约 110吨的巨石,其正面(北面)刻有毛泽东题 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心背面(南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身两 侧用由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花环浮雕装饰。 1949年 9月 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 6时,出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 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经全国广泛讨论,在全 国优秀建筑师和专家们设计的一百多种图案中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1952年 8月正式 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 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 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 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纪 念碑于 1958年 4月落成,5月 1日揭幕,供来参观的人们瞻仰。 1961年 3月 4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